如今無論在哪個季節,老百姓都能買到新鮮的蔬菜和水果,但同時也感到蔬菜、水果淡而無味,肉類也不如原來味濃好吃。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劉明池研究員解釋原因說:“現在的蔬菜種子都是雜交品種,優勢在于豐產和抗病,但口味會受到影響。我們在塑料大棚里人為地創造出光線、溫度和濕度等條件,但這些環境只是使蔬菜能夠生長,卻并不一定最適合蔬菜的生長。比如光照,我們采用人造補光,但比不上自然的太陽光充足、能量大?,F在農民都是‘大水大肥管理’,施用的氮肥比較多?;什粌H僅可以抗病蟲害,還可以使作物長得更快。生長周期短了,就會影響味道。農民為了趕季節早上市,在青色果實上噴灑催熟劑,采摘的果實好看卻未成熟,自然不會好吃。”
專家指出,這些因素不僅影響了蔬菜的口味,也會影響蔬菜的營養成分和品質。作物的營養成分是在成長過程中積累起來的。而成長周期縮短,化肥和農藥的大量施用,采摘過早等,導致作物積累營養的時間不足或者受到影響。
果實中的營養除了積累的原因,還有轉化的問題。果實吸收的養料要轉化為營養素才能為人體吸收。但生長周期太短,這種轉化可能不完全或者還未開始,這樣也會影響果實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