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從誡對一家三代的“失敗”似乎發自內心,然而縱觀這樣的“失敗”,其實也就是中國社會曲折前行的歷程。
11月2日,在北京世紀壇醫院的靈堂里,“自然之友”創始人梁從誡的告別儀式簡單而略顯冷清。與外界給予的高度評價相比,梁從誡內心一直有著深深的挫敗感:“我們祖孫三代都是失敗者。”
梁從誡對一家三代的“失敗”似乎發自內心,然而縱觀這樣的“失敗”,其實也就是中國社會曲折前行的歷程。從另一個角度看,梁家三代人的“失敗”又與成功相伴而行,至少為未來中國人的成功開拓和創造了部分土壤。
梁從誡祖父梁啟超的“失敗”,是參與戊戌變法的失敗,然后在1898年亡命日本。當然,還有人把梁啟超思想的變化,歸結到其“失敗”本身,即從號召人們用武力推翻清廷的統治,到后來提出開明專制主張。然而,梁啟超由激進向溫和的轉變,并沒有改變其一以貫之的思想,即在中國追求民主的目標。梁啟超的這種追求,至少與其他思想者一道,為中國人播下了改革圖強的種子。
梁從誡之父梁思成的“失敗”,是想把有眾多文化古跡而且在當時仍保存得十分完整的北京保留下來。但是,梁思成的主張未能實現,并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不過,這樣的失敗,其實從另一方面證明了是一種成功。更何況,僅僅是一部《中國建筑史》的傳承,也是梁思成作為學者的成功。
梁從誡的“失敗”可能是環保的“失敗”,很多人視他為“不受歡迎的人”。他是一位執拗、脾氣火暴,不撞南墻不回頭的人。梁從誡所秉承的,是其父親梁思成的理念,即100多年發達國家城市建設的經驗告訴我們,工業發展必然會帶來嚴重的污染問題,為什么不能事先防止呢?然而,梁從誡和其父的理念,卻也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實踐。
當然,梁從誡本人的許多做法,也常常不被人接受。例如,使用朋友淘汰下來的打印機、文件柜、保險箱,從垃圾堆里撿家具,用廢紙制作名片,出行一直騎一輛老掉牙的自行車、自帶餐具等……這一切與今天的大興土木,鋪張浪費,并且是強拆大拆是多么格格不入。
梁從誡的患病,也可能是其環保理念“失敗”的一部分。梁從誡一直呼吁增寬北京自行車道,然而,這與發展汽車工業的理念并不一致,一些富起來的人,也不會贊同抑制汽車發展的政策。由于汽車越來越多,在騎車沒有安全感的北京,2006年,七旬的梁從誡騎車遭遇車禍。這次傷害使得他出門越來越少,以至臥床不起。不便行動的生活方式,也可能加重了他的病情。
今天梁從誡的環保行為,盡管表面上看,可能是一種“失敗”,但是,梁從誡及其“自然之友”種下的環保理念,則應該會在未來獲得巨大成功。只是,這需要時間,而且這樣的成功不會只是屬于梁家,而是屬于所有中國人。
張田勘(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