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落后、企業規模小、創新能力較差曾是我國環保產業發展瓶頸。如今,環保產品已達3000多個品種,覆蓋了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各個領域。
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表示,目前我國在大型城市污水處理、垃圾焚燒發電、除塵脫硫方面,已具備自行設計、制造關鍵設備及成套化的能力;工業一般廢水治理、煙氣凈化、工業廢渣綜合利用等技術已達到國際水平。
據測算,環保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十五”以來,一直保持著較高的增長速度,年均增長速度保持在15%—20%之間。目前,我國環保產業從業單位約有35000家,從業人員近300萬人,年環保產業總值達1.7萬億元,收入總額超9000億元。
中國環保產業協會副會長樊元生認為,到目前為止,我國環保產業已獲長足發展,從初期以“三廢”治理為主,發展成為包括環保產品、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服務、潔凈產品、資源循環利用等多領域,跨行業、跨地區、門類較齊全的產業體系,并能基本滿足當前環保工作的需求。
樊元生說,通過自主創新及持續引進、消化、吸收國外技術,我國環保產業涌現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適用的高新技術,并在環境污染治理工程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樊元生具體分析說,在污水處理成套裝置方面,已開發了各種厭氧裝置、小城鎮生活污水處理集成化設備、微動力一體化生活污水凈化裝置等;在污水處理膜分離和過濾裝置方面,已開發了大型反滲透系統、管式復合膜等裝置;在污水處理新藥劑開發方面,已開發了二氧化氯發生器、復合式二氧化硫發生器及各種新型混凝劑。
樊元生說,大氣脫硫、脫硝方面,大型燃煤鍋爐煙氣脫硫設備已實現了商業化應用。有了石灰石膏法、煙氣循環、脫硫除塵一體化、半干法等10多種煙氣技術,并獲得廣泛應用,其中石灰石膏法仍占較大比重,約為93%以上;“十二五”期間,脫硝將成為國家環保工作的重點,可采用低氮燃燒劑,或在鍋爐尾部加裝相關裝置等來降低氮氧化物等污染,實現脫硝。
“在發展環保產業的國家政策支持下,一批技術創新能力較強的環保骨干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樊元生說,在城市污水、垃圾、危險廢物、工業廢水、除塵脫硫、噪聲等污染領域,一批集高新技術研發、規劃設計、工程承包、運營服務一體化,并能提供系統服務的大型和較大型骨干企業已成為引領我國環保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據調查,我國年產值排在前10位的環保企業,年產值多在20億元到30億元之間,尤其在水務、固廢處置、脫硫產業這些被視為環保產業的核心業務方面,如北京首創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環境集團等企業經歷20多年發展,已成為行業領頭羊。
據初步預測,我國環保產業在未來一段時期仍將保持年均15%—20%的復合增長率。吳曉青說,“十二五”期間,環保投資為3萬億元以上,其中,環境污染治理設施運行費用將達1萬億元左右,環保產業產值可達4.9萬億元左右。環保產業將迎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記者李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