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網站1月21日文章 題:能源對手爭奪資源
即使經歷了3 0年的經濟快速增長———期間,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每年所需的能源僅有10%來自進口。這主要歸功于中國國內巨大的煤炭儲備,煤炭為中國提供了70%的能源。
中國需要進口的能源量與世界第六大經濟體英國的能源需求量相當。
中國進口的大部分能源是原油。盡管中國是位居伊朗之后的世界第五大石油生產國,但它卻是僅次于美國的原油凈進口國。
中國消費如此之多的能源不僅因為它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盡管其人均能源消費量非常低,還因為它是世界工廠。中國工業能源需求占世界的1/3,而這個數字在上世紀9 0年代僅為13%。與此相反,美國工業能源需求占世界的比例卻從上世紀90年代的16%降至現在的13%。
盡管中國一半的進口原油都來自中東,但中國石油公司卻將足跡深入西方石油公司不愿涉足的國家,例如蘇丹和緬甸。
中國政府意識到,其進口的石油約有3/4必須經由馬六甲海峽運輸,而美國海軍有11艘航空母艦,中國一艘都沒有。為避開這種戰略障礙,中國建設了經由緬甸通向印度洋以及通往中亞和西伯利亞的石油和天然氣管道。
目前,中國和美國對海外石油的依賴模式形成了互補。中國主要依賴中東和非洲,而美國則主要依賴北部和拉美的鄰國。
這降低了世界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在短期內直接爭奪原油來源的可能性。畢竟,美國還不習慣與一個經濟和軍事對手打交道。其傳統的經濟伙伴日本和德國,都是由戰敗的敵國成為盟友、最終依賴美國軍隊保護其全球運輸的。
除非環境科技取得突破,否則中美這兩個對手未來可能發生沖突。
以某些標準衡量,中國已經是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費國,盡管其人均能源消費水平不足美國的1/3。
根據國際能源機構的數據,中國人均能源消費水平將在2035年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如果中國的能源需求水平接近美國,那么地緣戰略平衡將發生重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