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為日本館內展示的太陽能板和燃料電池。
上圖為上海三湘四季花城住宅小區的陽臺壁掛式太陽能裝置。
你可能不知道,剛剛過去的7天是我國第16個全國節能宣傳周,但相信,你一定正在身體力行這次宣傳周的主題“節能攻堅、全民行動”。不得不承認,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之后,忽如一夜春風,低碳變成了最時髦的詞匯,主動抑或被動,每個人都不愿落后。
而在我們身邊,從5月開始,一場空前規模的“低碳實驗”正在把低碳未來的種種可能展現在我們面前。上海世博會是第一個正式提出“低碳世博”理念的世博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也首次將世博與城市聯系在一起,在城市越來越擁擠、越來越繁忙的今天,更美好的城市生活無疑與低碳有關。
世博園里的太陽能故事
發電膜、LED燈、燃料電池、紙塑復合材料 在世博園區,你一不小心就會和這些新技術親密接觸;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示范運行項目、世界上最集中的半導體照明技術應用、世界上單體面積最大的太陽能屋面、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光伏建筑一體化項目展示 在世博園區,你一不小心就會遇見科技之最。每個游客都能透過現象讀懂低碳減排、節能環保也是上海世博會的主題內容。
日本館被公認是本屆世博會上科技含量最高的展館之一,可以說,日本館將科技武裝到細節。“紫蠶島”美麗的紫色外衣好看又實用,紫色表層由超薄的“發電膜”構成,即膜狀非結晶太陽能電池,這種材料除了能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最大程度地透光外,還能夠自主呼吸、自我潔凈;展館的門窗也安上了太陽能電池,膜狀結晶太陽能電池就被安在兩塊玻璃間,白天可以發電、晚上提供照明。館內的新能源展示就更多了,在踩一下就會發電的地板旁,形似立式空調的是松下公司的最新研發 燃料電池,這是利用天然氣發電的一種家庭用小型發電與儲存裝置,水在這里被分解成氫氣和氧氣,燃料電池發電產生的多余熱能又把水加熱。由于沒有電力傳輸過程中的損耗,其能源利用率可達到75%以上,而普通火力發電的利用率只有40%左右。同樣與火力發電相比,同等發電量,該種燃料電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減少37%。據介紹,多種綠色能源的互補在日本家庭已開始實現,一套白天用太陽能、晚上用燃料電池的家庭電力系統,盡管售價高達15萬元,但仍受到一些中產家庭的青睞,因為,目前在日本家庭用不完的電能以比商業電價高一倍的價格“返賣”給電力公司,這樣算來,一套設備10年就能收回成本。當然,很多的家庭選擇它僅僅是因為“綠色”。
再深入了解下去,我們就會發現一家被我們定位于“消費電子”的企業正向環保公司“轉身”。日本松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城阪俊郎毫不諱言,消費電子業務在松下的占比在未來會有所下降,松下將致力于成為一家環保公司,燃料電池將是未來的支柱產業。松下并購三洋電機是其轉型之路上的重要舉措,城阪俊郎表示,松下收購三洋電機之后,充分發揮三洋在太陽能和鋰電池領域的優勢,逐步擴大綠色產品在銷售中的比重,預計到2018年可以達到占比30%左右的目標,“松下計劃盡快將太陽能電池投放到中國市場”。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解讀,許多企業愿意把最新科技的綠色產品帶到世博會上展示,其背后的商業意圖不言而喻,這些企業是聰明的,世博會的確是個不可多得的絕佳平臺。
在世博園,太陽能無疑是使用量最大的綠色能源,世博園因此也成為目前國內乃至亞洲最大的光伏建筑一體化并網發電系統,其發電能力是北京奧運會應用量的7.5倍。某種程度來看,這也表明,在新能源開發和利用方面,太陽能無論從技術還是應用角度,都具備了走入尋常百姓生活的基礎。
中國館、世博中心、主題館等建筑都在屋頂、玻璃幕墻上安裝了太陽能電池組系統;“滬上生態家”屋頂和外墻的太陽能光伏電池一個月的發電能力超過4000千瓦時;比利時-歐盟館的光伏組件屋頂,以其發電能力折算,每年可節省用煤39噸、減少碳排放87噸;瑞士館外部綴著的1萬個紅色“小太陽”也是利用最先進的太陽能技術發出光亮的;江蘇館內的“七色花”則在燈光下向人們演示如何捕捉太陽能并反射出七色彩虹光譜 資料顯示,世博園內的太陽能總裝機容量超過4.68兆瓦,年均發電可達408萬千瓦時,年均減排二氧化碳可達4000噸,在標準輸出條件下,一天的發電量相當于150戶人家一個月的用電量。更有意思的是,除了發電,有些太陽能電池組還兼具隔熱和保溫等功能。
不夸張地說,世博園成為了我國乃至世界太陽能光伏建筑的大“秀場”,廣泛地利用太陽能,照亮了未來城市的美好圖景。
“盛會效應”下的“陽光經濟”
早在2000年德國漢諾威世博會上,“陽光經濟”就初露光芒,那屆世博會展示了當時世界最先進的太陽能建筑、光伏發電裝置以及當時世界最大的太陽能游艇等。此后的每一屆世博會,太陽能利用都會講述全新的故事。 2005年日本愛知世博會上展示的多種太陽能電池至今讓很多參觀者印象深刻。
短短10年光景,曾經的最先進如今已稀松平常,全球太陽能利用技術日新月異,太陽能產業也在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長。目前,太陽能利用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利用空曠土地建設大型光伏電站,此類電站在擁有較多閑置土地的國家發展很快,但它的缺點是,與傳統的電站一樣,需要長距離建設電網用來輸送電能,投資成本高,傳輸過程損耗不少。另一類就是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這種方式是把各類建筑物當作太陽能光伏發電的“載體”,充分利用建筑物墻面、窗戶、屋頂等作為安裝太陽能發電裝置的場所。由于這種方式更為“便捷”,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在研發該類技術,并出臺鼓勵政策予以推動,而在本屆世博會上多數場館的太陽能發電系統都屬于建筑一體化項目。
太陽能在世博園區的成功示范,說明了我國光伏發電技術經過幾十年的研究和實踐已逐步成熟,并達到了大規模推廣的要求。世博不僅僅只是展示,更重要的是引導,引導我國太陽能光伏發電產業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 “盛會效應”將有力推動最新技術成果迅速產業化,進而走入尋常百姓家,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經驗已經證明了這一點,這次,在全球從高碳時代邁向低碳時代轉折點上召開的世博會,必定不同以往。
據專家介紹,世博會上的太陽能應用涉及眾多光伏建筑一體化關鍵技術,其中許多都是我國自主創新的技術,如太陽能與建筑結合技術、光伏建筑一體化組件技術、地磚式光伏組件、大面積透光式光伏組件、防水型光伏組件、異形光伏組件、大功率逆變及高效組合技術、大型光伏建筑控制技術、系統工程應用技術等。目前,我國已對光伏建筑一體化項目的推廣和應用,出臺了多項扶持政策,大型公共建筑的光伏建筑一體化是太陽能技術應用的國際趨勢,也將是未來國內市場的最大增長點。
除了節能,太陽能利用的減排意義也將是今后大規模推廣的重要動力,我國已承諾,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根據國家發改委2009年的數據,我們每發一度電要排放860克二氧化碳,如果用太陽能發電,可以減掉約560克的碳排放。有一種說法更為形象:每銷售一臺太陽能熱水器就相當于多種了6-8棵樹。
知名咨詢公司奧緯咨詢日前發布的一份太陽能行業分析報告稱,中國已成為德國太陽能產業的強勁對手。報告認為,德國太陽能產業快速增長的黃金時期已成過去,與2008年相比,許多德企訂單和利潤均大幅萎縮,德國已由主要生產基地轉變為成熟的太陽能市場,來自中國和美國的競爭以低成本優勢將很快威脅到德國的行業領先地位。同樣,在美國、日本、中國等太陽能潛力市場上德國也遭遇激烈競爭。從目前看,德國企業由于成本高、國際化水平低而處于競爭劣勢。報告一方面說明了我國在太陽能產業上面的發展,但結合另一數據看,我國的太陽能利用仍相對落后:我國光伏板產量占到全世界的40%,而每年安裝量僅占全世界不到1%。
那么,有讀者可能要問,上海在太陽能利用方面走到哪一步了呢?記者從有關方面了解到的情況是:上海的太陽能應用市場開發主要聚焦屋頂和光伏建筑一體化。目前,上海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光伏建筑一體化示范應用基地,2009年落實太陽能光伏發電建筑應用項目67萬平方米。伴隨著生態崇明、綠色世博、節能減排等系列低碳工作的推進,上海在應用太陽能方面已經達到了國內的領先地位。具體來說,在太陽能光伏發電方面,2008年已建成崇明島、臨港新城、紫竹園區3個兆瓦級并網發電項目,累計裝機容量3.8MW,到2010年總裝機容量將超過10MW;在太陽能熱利用方面,2008年,累計安裝總量達233萬平方米,累計能源替代量達27.9萬噸標煤;在太陽能一體化建筑方面,已廣泛開展生態建筑關鍵技術與系統集成示范工程,使太陽能多項新技術與建筑物有機結合,新能源集成度和替代率居國內領先水平,太陽能建筑一體化的示范建筑超過150棟。據悉,上海正在建設的虹橋樞紐商務區也計劃大規模采用太陽能光伏建筑一體化技術。
BIPV處在規模化前夜
在世博會掀起一輪又一輪高潮的時候,上海的太陽能產業也在續寫精彩篇章。就在本周,全國太陽能企業在上海興建的最大的太陽能熱利用生產基地 力諾瑞特(上海)新能源有限公司順利投產,該基地一期投資1000萬元,太陽能集熱裝置可實現100萬平方米/年的產能,可節煤20萬噸/年,減排二氧化碳45萬噸/年。此前,力諾瑞特作為國內太陽能行業的領軍企業,已在上海完成了多個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項目,如浦東國際機場太陽能工程、三湘四季花城住宅小區熱水工程等。
上海市住房保障和管理局住房建設監管處處長張立新表示,上海市政府對建筑節能減排工作極其重視,是國內較早出臺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圖集規范的城市,隨著上海世博會的舉辦,節能減排特別是建筑節能備受關注。在低碳理念的推動下,有關部門將在政策上大力推動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的發展。他強調,上海要發展新能源產業,就需要集聚一批像力諾瑞特這樣具備一定規模和示范效應的新能源龍頭企業。
政府與企業間的良性互動是推動產業發展至關重要的一環。據業內人士介紹,一直以來,日本政府十分重視光電產業的發展,然而日本太陽能企業大都只生產平板集熱器,目前只有一家生產熱管集熱器的企業。現在,日本政府意識到光熱能源的轉化率更高,因而開始實施新的光熱補助政策,引導和支持致力于太陽能光熱產業的企業的發展。
事實上,在世博園內,企業已扮演著當仁不讓的角色。世博中心是上海世博會最重要的永久性建筑之一,建筑面積14.2萬平方米,廣泛使用了環保節能的新能源、新材料和新技術,與其配套的世博中心光伏兆瓦級電站裝機容量達1.004兆瓦,運營后,每年發電量可達100萬度,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900余噸。這個電站的背后,就是一家上海本地上市公司 航天機電,兩年前,航天機電從汽車零部件生產商轉型發展太陽能光伏產業,參與世博建設過程中,公司大量運用自有技術,為實現大批量生產推廣進行了最實實在在的實踐。
在世博園外,太陽能熱水器的推廣和應用一直是國內太陽能產業發展最快的領域。太陽能協會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全國太陽能熱水器的產量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長,2009年太陽能熱水器年產量突破4000萬平方米,占世界的50%,保有量達1.45億平方米,占全世界總量的70%左右。我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太陽能熱水器生產國和使用國,僅力諾瑞特一家企業年推廣集熱器的面積就相當于整個歐盟安裝面積的總和、北美的兩倍。
但在光伏建筑一體化方面,發展的阻力不小。近年來,力諾瑞特通過德方Paradigma公司的技術合作,積極開拓城市市場,通過熱水工程以及與一些房地產開發商的合作,在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結合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3年來,已推廣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住宅項目3400萬平方米,相當于創建了一個完全低碳的太陽能住宅的新型城市。不過,令所有太陽能企業都頗感尷尬與無奈的是,城市市場需求往往不取決于消費者的需要,而是受到了方方面面客觀因素的制約,比如說在建筑標準上,一直缺乏統一的太陽能與建筑相結合的強制性標準和操作規范,雖然國內一些城市出臺了一些規范和相關獎勵,但由于建筑牽涉面廣,單獨的政策獎勵或者憑幾家企業的力量,難以推動這一市場突破目前的發展障礙。
我國已經把低碳發展、綠色增長作為國家“十二五”能源規劃編制工作的主基調,太陽能熱利用產業作為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其發展前景一直為業界看好。根據東方證券的一份分析報告,目前全球光伏發電總裝機量的85%均為并網光伏發電系統,其中90%均為屋頂系統,歐洲各國、日本、美國等國家并網光伏系統主要都是BIPV。在2020年前,屋頂是光伏發電的主要市場。研究報告認為,我國的太陽能光伏建筑一體化正處于規模化發展的前夕。特別是去年,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聯合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后,更是加快了太陽能光伏建筑在我國的應用步伐。2011年我國光伏建筑一體化項目市場容量將達240億元人民幣,并在此后3年保持30%以上的復合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