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攻破能源難題儲能電池技術國際領先
風電、太陽能發電綠色環保,但受風力、太陽照射強度等影響造成的發電不連續、不穩定及不可控,對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造成影響。如今,這一難題被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的專家攻破。
記者6月8日獲悉,由該所張華民研究員領導的儲能電池研究團隊自主研發的2kW全釩液流儲能電池耐久性快速評價試驗系統,已成功實現1萬次充放電循環,電池模塊的能量效率未見明顯衰減。這是繼日本住友電工公司以后,全球第二套成功突破1萬次充放電循環耐久性試驗考核的全釩液流儲能電池系統。該試驗結果對于推動我國綠色能源開發具有重要意義。
大連化物所儲能電池研究團隊自2000年起從事液流儲能電池技術的研究開發。經過近十年的積累與創新,在液流儲能電池系統的關鍵材料、結構設計、密封技術、電池模塊和電池系統集成技術、測試方法及應用示范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形成了較完整的自主知識產權體系。
為加速液流儲能電池技術成果轉化,研究團隊與博融(大連)產業投資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大連融科儲能技術發展有限公司,專注于液流儲能電池工程化和產業化開發,并于2010年開發出國內首套260kW全釩液流儲能電池系統,為風電并網用兆瓦級液流儲能電池系統的開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目前,大連融科儲能技術發展有限公司正在開展液流儲能電池在光伏電站、電動車充電站、分布式供電、風電場并網的商業化應用示范。
液流儲能電池具有儲能容量大、可根據需要實現輸出功率和蓄能容量的靈活獨立設計、充放電轉換速度快、循環壽命長、電解質溶液可反復再生使用、安全性高、環境友好等特點。迄今為止,全釩液流儲能電池是國際上唯一成功通過了3年風能發電實際并網應用示范的兆瓦以上級大規模電化學儲能系統,并被證實是最適合風能發電平滑輸出的儲能技術。全釩液流儲能電池系統耐久性試驗突破1萬次充放電循環,為其大規模實用化應用提供了強有力的實驗支撐。
李先鋒/記者/楊麗娟
新聞鏈接:
我國有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根據國家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到2020年,預計我國風電、太陽能發電的裝機容量將分別達到1.5億kW和2000萬kW,可再生能源將從人類的補充能源逐步向主導能源過渡。但可再生能源發電具有明顯的不連續、不穩定及不可控特征,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大規模并網應用,將對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產生較大影響。因此,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迅速發展急需配制大容量儲能裝置,進行有效調節,以便平滑輸出,減小其隨機性,減少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發電并網對傳統電網的沖擊,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