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國凱斯西儲大學和斯托瓦斯醫學研究所找到了細胞因子SAMHD1蛋白抑制骨髓細胞感染HIV(艾滋病病毒)的機制,即其能通過有效干預病毒核酸的產生從而抑制骨髓細胞感染HIV。新研究擴展了人們對艾滋病患者免疫系統如何對付HIV以及HIV如何逃避免疫反應的理解,從而找到阻止HIV感染或者阻止其在感染者體內復制的新療法。相關研究發表在6月30日出版的《自然》雜志上。
2.美國華盛頓大學科學家用硅玻璃和回音廊原理,制造出一種比針尖還要小的環形激光傳感器,能精確探測單個病毒、形成云的微塵顆粒以及空氣中的污染物。改變傳感器中的“增益介質”,還能用于探測水中甚至血液中的微粒,在商業化后將廣泛用于從生物到航空各領域。研究發表在6月26日的《自然·納米技術》網站上。
3.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科學家研發出了一種“兆像素”DNA復制技術。其使用新的數字聚合酶鏈式反應(PCR)設備,利用液體表面的張力將DNA(脫氧核糖核酸)樣本分成100多萬個一模一樣的小片段。這使科學家能直接計算出每個小片段中單個分子的數量,新的測量平臺大大提高了樣本篩查的敏感性和精確度,為醫學研究和診斷提供了新的精確手段。研究發表在《自然·方法學》雜志上。
4.DNA轉錄“控制器”的關鍵結構近日被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研究人員破譯。他們利用X射線晶體測定技術,針對中介體最關鍵的部分——其頭部的蛋白組成結構,詳細進行了描繪,為研究中介體增加了重要的砝碼,也使人們能更深入理解細胞中基因信息的轉錄過程。論文發表在7月3日《自然》雜志網站上。
5.據英國《每日電訊報》7月1日報道,英國利物浦-約翰·摩爾大學和意大利、西班牙科學家經過4年研究,發現了一種全新的“心肌修補”方法:通過注射特定的生長因子——一種類似胰島素的蛋白,能修復心臟病發作帶來的心肌損傷,為大眾帶來能負擔得起的心臟病療法。
6.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和劍橋大學科學家開發出低成本塑料太陽能電池,其以可循環使用的塑料薄膜為原料,通過“卷對卷印刷”技術大規模生產,成本低廉、環保,可大規模應用,或能加速塑料太陽能電池的應用步伐,使其在5年到10年內實現商用,亦或將對傳統晶硅類太陽能電池造成沖擊。論文7月4日發表在《先進能源材料》雜志上。
7.牛津大學科學家首次開發出的一種由DNA制造的分子“籠子”可成為納米級藥物遞送車,其由4條人工合成的DNA短鏈構成,具有進入活細胞并生存下來的特定性能,由此可能帶來一種有效的藥物遞送新方法。研究論文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ACS納米》電子期刊上。
8.美國佐治亞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型長效抗菌劑,可對醫療用品、家紡制品、衣服、口罩、紙巾、尿布、襪子等物品進行低成本抗菌處理,多次洗滌后仍能保持抗菌效果,且對天然纖維和合成纖維同樣有效,既可在衣物制造過程大規模應用,也可在家中自行對成品進行處理。論文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出版的《應用材料與界面》雜志網絡版上。
9.美國洛杉磯兒童醫院薩萬研究所的科學家通過復制天然小腸的組織結構,成功地于實驗室中給一只小鼠造出了組織工程小腸。該技術是再生醫學領域的重要突破,將來有望用于解決人類嚴重的腸道疾病問題。研究論文發表在7月出版的生物醫學雜志《組織工程A輯》上。
10.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院開發出一種能捕獲多種疾病信號新型生物分子計算機。由于其能同時自動探測多種不同類型的分子,就比僅用一種指標作出的診斷要準確得多,標志著生物分子計算機研發又邁出了重要一步,將來有望把這種探測能力和生物醫療知識結合起來,用以診斷疾病、控制藥物釋放,實現診斷治療一體化。論文發表在近期《納米快報》上。
11.美國克拉克森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利用分形幾何學可精確“識別”癌細胞,因為與健康細胞相比,癌細胞在外觀上具有更為顯著的分形特征。初步實驗顯示,以此為依據的檢測均獲得了極高的準確度。新法有望使傳統非侵入式癌癥檢測方法的精度獲得大幅提升。相關論文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
12.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7月8日報道,人類自體干細胞人造氣管移植手術獲成功。該手術由意大利干細胞專家領導的國際科研團隊完成,所移植氣管使用的是病人自己的干細胞制成,接受移植的病人當日便可出院。
13.美國費米的Tevatron加速器Dzero實驗小組認為,宇稱不守恒或可解釋物質為何能成為宇宙的主導。在最新實驗中,一個名為Bs介子的粒子上發現了迄今最大的宇稱不守恒。在Bs介子的質子和反質子的碰撞后,Bs介子比反介子更多,這標志著制造出的物質比反物質更多,正如宇宙誕生之初的那樣,而異常高的宇稱不守恒最有可能解釋物質和反物質之間的不對稱。相關進一步工作或將有大型強子對撞機底夸克實驗來繼續進行。(編輯 蔡明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