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光掠影南街行
來源: 環保信息網切記!信息來至互聯網,僅供參考2010-06-17 訪問:次
環保作文: 在暮春時節微微的寒意和淡淡的晨霧中,我們驅車前往南街村。走過了鄂北起伏的崗地和豫中廣袤平坦的田野,歷時五六個小時,南街村終于真實而清晰地呈現在我們面前了。
南街村,對于我們來說就是一個謎,一個夢境,或者是一位待字閨中并且渾身充滿著神秘符號的新娘,那么寧靜而喧囂,清楚而又模糊地映入我們的眼簾。
霧里看花
南街村,方便面。這就是我最初對南街村的認識,信息便源于央視廣告對南街村方便面的宣傳。
下午三點左右,我們站在了南街村那條筆直,寬闊的街道上。
在南街村的十字路中心,是南街村人建造的巨大的毛澤東主席的塑像,潔白而莊嚴。渾厚的大手好像在微微的致意,目光深邃地注視著一個在豫中平原誕生的奇跡。
在雕像的基座下有兩上身著戎裝的民兵,筆挺地站立著,守護著南街村人心中偶像。不論刮風下雨,還是酷暑嚴寒,年年如此,天天如此。這兩個民兵,面龐黝黑,在午后刺眼的陽光下就這樣站著,任憑游人的指點和頑皮的外地孩童在周圍嬉戲。
南街村圖書館里面,零散地坐著幾個看報人,報欄上放置著《大河報》等報紙。最引人注目的是《南街村報》,紙張精美,印刷考究,報頭醒目地印著毛主席語錄。我來到柜臺前,隨手拿起一本借書卡,是小說類,中國古今小說都有,外國名著卻不見蹤影。
圖書館管理員是兩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忙而不亂地給擁擠在柜臺前的一群青年人辦理借閱手續。這也是我看到的最多的一群南街村人。他們臉上彌漫著一種虔誠的氣息,借書踴躍顯示出他們精神上對書籍的渴求。在暮春的陽光漸漸失去溫熱的時候,我們來到了南街村高級中學。
學校坐落在中心街的北面,遠遠望去給人一種整潔、寧謐的感覺。校門正中是一座雷峰的半身像,校園中間傲然挺立著劉胡蘭的全身塑像,兩座雕像高低錯落,交相輝映。
校園一片寂靜,走到校門口,門房里便有一雙眼睛警惕地盯看我們。不出所料,當我們議論著準備進校參觀的時候,門房里便傳出了一個中年女性的朗聲的詢問聲。當我們說明來意,她便點頭應允,并告誡我們不要上樓。
這時,我才仔細打量了這位中年婦女一番。她,年紀估計在五十歲上下,衣著樸素,言談中問及每月福利分配時,她答到:“每月每人三斤肉,兩斤雞蛋,一斤油。”并趕快補充一句:“那吃不完!”
出了校門,回首看看這座沐浴在陽光余輝中的學校,感到它顯得更加寧靜、肅穆。南街村的孩子們就在這座設備比較先進的學校里,免費從小學讀到高中畢業,然后開始追尋著美麗的夢想。
南街村的西面是一座即將竣工的古城樓,城樓上鐫刻著“朝陽門”三個大字。一道新建的古式城墻將南街村和外界隔開,曲折、蜿蜒的走勢標明了南街村的疆界。
走出城門,仿佛來到了另一個世界,熱鬧、嘈雜,經商的攤點一直延伸到遠方,各種小吃吸引了無數游客。我好奇地問一位冷飲攤主:“這是什么地方?”他回答說:“俺們不是南街村人,是東街的。”“南街村名氣大,俺也是跟著沾光!”看看這熙熙攘攘的人流和紅紅火火的生意,我們好像一下回到了現實。再回首望著整齊、設施現代、靜謐的南街村,城門內外猶如兩上世界。
暮色漸漸地襲來,晚風夾雜著一絲涼氣,花草樹木在暮靄中發出瑟瑟聲響。遠處高音喇叭里傳來河南梆子那高亢、快速的唱腔,一陣緊似一陣,在南街村上空回蕩著。據說南街村廣播站經常播放《東方紅》和《大海航行靠舵手》,可惜我們到達的這一天沒有聽到這熟悉的樂曲,也無法體味聽到這些歌聲時的讓人心潮起伏的心境了。
夜幕低垂。南街村華燈齊放。
夜晚的南街村,如同薄霧中時隱時現的花朵,用一種神秘的包彩吸引你,當你走近她時,她又合攏起花瓣,讓你覺得這既是一個真實的存在,又是一個美麗的幻覺。南街村,在“花非花,霧非霧”的朦朧中,無語而嫣然地笑著。
歷史足音
歷史,如同孕育了中華文明的黃河,歷經九曲十八彎,浩浩蕩蕩向前流去,“奔流到海不復回”。但每一彎處,總把時代的印跡深深地拍打在河岸上,沉積在河床上,形成一個個令后人反復咀嚼和無限遐想的漩渦和遺跡,供人憑吊,追思……
當我們雙足真實地踏在南街村厚實的土地上的時候,這種歷史感是那么深刻與凝重。
南街村的村委會辦公樓上有一個醒目的標語:“毛澤東思想永放光芒”。臨街的廣告牌上面寫著:“紅心永遠向太陽”。這些碩大的字跡,一下子把人拉回了幾十年前,一縷歷史的煙云會一下飄浮在你的眼前,讓你驚訝時光在倒流。
我們拿著介紹信,來到南街村接待站,一位衣著樸素的中年婦女讓我們到三樓聽南街村情況介紹。三樓會議室里的設施已明顯落后了,放置著一排排木質長椅。在我們面前坐著一群游客,焦急然而興奮地等待著,他們想必同我們心情一樣,新奇中夾雜著莫名其妙的疑問。接待小姐用帶有濃重的河南口音的普通話,滔滔不絕地講述著南街村的發家史,由于擴音器的問題,使她的聲音略顯蒼白與空洞,她不時地皺著眉頭,但她講述的內容,卻使每位聽眾有一種莫名的激動。
南街村人每人一本老三篇,早中晚必學三次。他們把老三篇當作每天必看的精神佐餐。
南街村人每天大唱革命歌曲,從不唱流行歌曲。他們認為流行歌曲的主題只有一個,那就是“愛”,很容易同萎靡與不健康聯系在一起。
南街村人有自己的文工團,只唱樣板戲,如《紅燈記》等。
聽著這些介紹,我們雖然不了解也無從知曉南街村人此時的思想軌跡,也無從知曉他們在看樣板戲那“高、大、全”式英雄時的思維跳躍,但此時的我們卻真實而陌生地感到歷史在南街村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南街村發出隆隆聲的廠區,在外走動的人很少。每個廠的大門上都有掛著某某民兵連的牌子。據說,不論是南街村人還是外地到此的打工族,都需要接受軍事化的訓練,從而成為民兵連的一員。我們在一工廠廠區門口恰巧碰到一隊下班的民兵,在一個面龐黝黑、身體敦實的女排長指揮下邁著整齊的步伐走出廠區。那女排長身著軍裝,齊耳短發,顯出一種咄咄逼人的氣勢來。看著這位女排長,使我突然想起了文革中頗為流行的一句詩:“英姿颯爽五尺槍,曙光映照演兵場。”
南街村游客雖然很多,但商店卻廖若晨星,僅有的幾家商店全是賣本企業生產的方便食品,順帶賣一些宣傳南街村的小冊子以及鑲嵌著主席像的各種紀念品。幾個營業員都以漠然的表情看著幾個光顧的游客,全然沒有外地商店營業員或導購小姐那種讓人難以接受的熱情。
南街村無處不在的標語,南街村上空飄蕩的《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樂曲,南街村人簡樸的裝束,清晨排著整齊的隊伍小跑著上班的隊伍……這一切都讓我們感受到歷史的深深的印痕,塵封于記憶深處的往事,這里的一切都會讓你浮想聯翩,感慨萬千。
歷史的足音隆隆向前,但現實有時和歷史有著驚人的想似,這種重復已不在是簡單的重復,南街村正是這種內核已發生改變的重復。南街村猶如一張觀察歷史的既是黑白又是彩色的照片,隨著時間的推移越發顯得清晰而鮮活起來。
外圓內方
當陶淵明勾勒的“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桃花源,成為人們永遠向往的凈土不復存在的時候,時光已流逝了幾千年。但是,二十一世紀的豫中大地上突然營造了一個實實在在的世外桃源。高福利低工資的生活圖景,每年上繳財政的收入占臨穎縣的三分之一。獨特的管理模式,使這個號稱”紅色億元村“的南街村名震天下,蜚聲海內外。
南街村人將他們取得成功的原因歸結為“外圓內方”的治村策略。因為,商品經濟的大潮已經席卷了整個華夏大地,南街村也不例外。南街村借以夸耀的高福利,正是發展商品經濟的結果。他們賴以支撐這種龐大支出的經濟基礎就是幾個村辦企業和中外合資企業。經濟活動已經把南街村同全國這個大市場緊緊地捆綁在一起。
南街村黨委辦公室編印的宣傳資料上有這樣一段話:“所謂外圓,就是根據市場競爭法則和國際通行的慣例,在不違背大的原則和不喪失國格、人格的前提下所采取的靈活措施。”
看著這些話,讓我想到一種真菌,它能在最堅硬的木質里生根、繁殖、壯大。市場經濟的游戲規則,就如同這樣的真菌,把自己的觸角深深地、頑強地延展到這個桃花源中來,讓她的本質也在悄無聲息地發生變革。她雖然也在拼命抵抗外界的紛擾,但時代的潮流不管她情愿還是不情愿,依然把南街村推向前去。
南街村人所崇尚的“內方”,主是運用強有力的軍事化的管理,使村里每個人的行動中規中矩,一心為集體,從不講報酬。南街村人把這種精神,稱作“二百五”的“傻”勁。在村武裝部大樓的頂端有一幅巨大的宣傳畫,上面書寫著這樣的標語:“這個世界是傻子的世界,由傻子去支持,由傻子去推動,由傻子去創造,最后是屬于傻子的!”正是這種精神的宣言書。
我們在暮色蒼茫中走在南街村整潔,美化綠化都值得人贊嘆的居民小區,發現沒有一家窗戶上裝有牢籠般的防盜網,也沒有一家裝有防盜門,讓我們嘖嘖稱奇。
一個年近古稀的老人蹲在樓房一隅默默地抽煙。我搭訕著向他詢問村里的治安狀況。老人說:“小偷備不著有幾個。但晚上警車一輛接一輛的巡邏,民兵還帶著電警棍。”我聽著老人的這些話語,一下子想到了“內方”這個詞來。由于旅途勞頓,我們并沒有看到老人說的那樣的情景,但南街村“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境況,我想肯定會讓許多游客悠然神往的。
“外圓內方”,使我想到歷代王朝所鑄就的錢幣,想到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想到相反相成的哲學觀。在南街村人的潛意識里積淀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心理情結,又無時無刻地不滲透在他們的思想中、行動中,而且在心中生根發芽,蓬蓬勃勃地長成了一棵理想主義的大樹,蔭庇著這片神奇的土地。(張波 襄樊市第八中學)
上一篇:一個志愿者眼中的西部
上一篇:蘭州橋頌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