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環保同行
來源: 環保信息網切記!信息來至互聯網,僅供參考2010-06-17 訪問:次
環保作文: 清明節X回了一趟家鄉,帶來了自己家種的橄欖送給我,昨晚我們一起吃飯聊天。X的家鄉是在粵東的一個小鄉村,環境非常好,那里的水可以直接飲用。鄉村里祖先種下的幾百年樹齡的荔枝樹,每家每戶按人口都分到一些荔枝樹。村民很多都是種植果樹。X家里種的是橄欖樹,樹齡有二十多年了,X可以說是和橄欖樹一起長大。每每講起這些樹,X都是充滿了感情。這次回家鄉,X才知道縣里打算在他們那個鎮規劃建設工業區,幾年后村里的果樹園很可能就被征用為工業用地了。想起一起長大的橄欖樹很可能消失了,X很是惆悵,很是無奈。在提倡轉變發展模式的今天,為什么還選擇“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工業區模式?在農村為什么不考慮“一村一品”模式或生態保護模式呢?
再來看看我們居住的城市吧。記得小時候寫作文的時候描寫天空常用到一句話“蔚藍的天空飄著朵朵白云”。在廣州一年之中這樣的天氣屈指可數,我不知道現在的小朋友是如何描寫天空的。我只是想如果再不重視環境治理,以后的小孩的作文中可能就再也不會出現“蔚藍的天空飄著朵朵白云”。幾年前看《后天》的時候覺得有些夸張,離我們還遠。而去年看《2012》的時候,卻是另外一番感受,引發了很多人對周圍環境的聯想和憂患感。幾年前對媒體氣候變化并不是很關注,現在幾乎每天都在媒體上看到低碳、氣候變化的字眼。對環境的破壞在不知不覺中從量變走向質變,當我們意識到的時候才發現挽救的成本已經超出我們的預料,不可再生的資源、無法挽回的損失擺在我們的面前。
有一種常見的現象是:周圍的人談起環境保護都覺得重要,談起氣候變化帶來的異常都覺得可怕,但是我們自己的行為卻常是在浪費資源,破壞環境。比如,最近云南大旱,大家都覺得要重視保護水資源,愛惜每一滴水。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廣東人有一個習慣是去外面吃飯時,總喜歡用茶水洗餐具,這種做法非但不能達到消毒的效果,而且非常浪費水。知易行難也要行,因為環境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在我們提倡環保的時候,我們更應該關注那些長期以來形成的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的陋習,從自身做起,主動去改變這些陋習。
上一篇:清明網上祭掃低碳又環保
上一篇:還我一個美好的環境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