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共同努力創建綠色家園
來源: 環保信息網切記!信息來至互聯網,僅供參考2011-01-05 訪問:次
環保作文:地球迄今為止,已經有46億歲了,是我們知道的唯一一顆有生命的星球。它是人類和其它一切生命的搖籃:這里有數不盡的綿延的群山和廣闊的草原;有浩瀚的大海和引人遐思的沙漠。當人類駕駛宇宙飛船遨游太空時才發現,地球只不過是茫茫宇宙中一顆不起眼的行星,可它卻是人類和其它生物生存的家園,憑這一點,我們就應該倍加珍惜、保護我們的家園——地球。 來源:中國環保聯盟 http://www.hntv520.com
可是,隨著人類文明進步,世界經濟的飛速發展,環境污染的問題日趨嚴重,人們不重視或忽視了環境保護,導致環境質量急劇下降。科學家們已經發現,在南極的冰層里和北極的魚類體中,存在著“DDT”等有毒物質,這說明環境污染跨越了國界、洲界,成為全球性問題。
地球上原來的大氣層,是地球的外衣,它是我們人類生存的基礎,回想我們人類沒有機器聲和馬達聲的年代,藍天碧水、空氣清新,人們不知道什么是“臭氧洞”,也沒有“污染”這個概念。而如今,科學發達了,經濟飛速發展,到處工廠林立、煙囪高舉,公路上汽車、摩托車來回奔忙,家用電器也走進了千家萬戶……人們在發揮才智享受實惠的同時,也盲目地向大氣中排放和散發著一些有害物質: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氟利昂……于是,大氣變得污濁了,天空也不再那么澄清碧藍,接踵而來的是空氣污染帶來的危害:肺病、哮喘病患者增多;南極上空出現了“臭氧洞”,造成了大氣層危機;“溫室效應”導致了地球變暖,出現了氣候異常現象,也使海平面上升成為可能;大氣污染造成的酸雨,使很多動植物資源遭受其害;而1952年12月5日,發生在英國的“倫敦煙霧”事件更是讓世人震驚,很多人為此喪失了生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大氣污染給人們帶來了壓抑和痛苦,也給人們敲響了一記警鐘。
水資源的嚴重污染也是環境污染的一個重要方面。農業生產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及生活垃圾任意傾倒入河、海、湖泊中,都對水資源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工業排放的污水、廢渣未經達標處理,就直接排入江河,使許多可以利用的淡水資源遭到破壞,也導致了大量水生生物的死亡和滅絕。
人們對環境的破壞不單單表現在“污染”上,人們對資源的過度和不合理利用,一方面使資源量越來越少,另一方面也破壞了整個自然環境應有的平衡和格局。如礦產資源的不合理開采破壞了地表、污染了環境,大片森林被砍伐,大片草原被開墾導致了綠地面積迅速減少。轟隆隆的機器聲打破了這里的寂靜,給更多的人們帶來了隱患。最終,人們受到了大自然的報復:水土流失、沙漠擴大、生態失衡、氣候異常、自然災害頻繁發生------近年,我國北方地區嚴重的沙塵暴天氣,不就是給我們的緊急警示嗎?
生態,一直是人們關注的話題之一,生態的破壞,會直接影響到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動植物。據科學家估計,地球上大約有500—8000萬種物種,然而在未來30年中,全球將會有5—15﹪的物種從地球上消失。印度和馬來西亞原有336萬平方千米的原始森林,現在只剩下36﹪,非洲的熱帶雨林剩下36﹪,在拉丁美洲剩下81﹪。這樣下去荒涼甚至是沙漠將占據人們的視線,動物將失去它們的家園,人類將找不到他們的朋友,那將會是一種怎樣的生活呢?這清楚地向人們預示:發生在動植物身上的悲劇,有可能會在人類身上重演。
由此可見,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都與周圍的環境同處于一個生態系統。它們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約,都是隨著自然生態系統的發展而發展的。只有調節好生態系統中各組成成分的關系,遵循大自然的規律,才能使生態系統保持穩定和諧的狀態,使自然界最大可能地維持人類的發展。
多少年來,以人為中心的自然觀和生態觀統治著人們的思想。然而,我們應該更清醒地認識到,人類是地球物質進化的最高產物,是自然的產物。在自然界里,人類雖然具有特殊的地位,但絕不是自然的主導著。因此,不能違反自然規律地去征服自然,隨心所欲地對待自然。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人和自然應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人類的前途和命運取決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程度。可以說,未來世界的面貌,首先不是未來人做出的選擇,而是現代人的決策和實施的結果。
面對地球環境的日益惡化,為了保護地球,維護人類自身的生存,由老諾貝爾的重孫——克勞斯·諾貝爾,于1992年增設了一個新的獎項——“諾貝爾地球獎”,以表彰為保護地球環境做出卓越貢獻的人。為了開展廣泛的環境保護活動,美國的一些環保工作者和社會名流于1970年4月22日在國內首次發起了“地球日”活動。這一天,全美有10000多所中小學,2000多所大學和全國各大團體約2000萬人參加了活動。人們高舉受污染的地球模型,要求政府采取措施保護環境,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群眾性環保活動。1990年4月22日,成為第一個國際性的“地球日”。此外,1993年1月28日,第47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確定每年的3月22日為“世界水日”。1972年聯合國為慶祝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的召開,把每年的6月5日定位“世界環境日”。1987年9月16日,46個國家在加拿大蒙特利爾簽署了,《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聯合國把每年的9月16日定位“國際保護臭氧層日”。相信這些舉措會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給環保事業帶來新的希望。
我國在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上也作出了積極的努力,“三北防護林”像一道綠色的屏障,為防風固沙,防止水土流失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在開發大西北的宏偉藍圖中,生態建設被擺在了首位。另外,我們對黃淮等河流的治理,也早就在規劃和實施中。每年的3月12日為我國的植樹節,目的就是喚起更多的人致力于我們的環保事業,為我們身邊多一份綠色,多一份清新做出自己積極的貢獻。
現在“綠色”不僅僅代表綠色的植物、綠色的環境,它還代表著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代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代表著一個沒有污染、清新自然的世界。我們提倡菜籃子工程,提倡綠色食品,提倡綠色消費,這也體現了人們對原始自然的那份懷念,體現了人們尊重自然、珍惜生命的愿望。
我們做為新世紀朝氣蓬勃的青少年,肩負著歷史的重任,保護環境不僅是成年人的事情,同時也是青少年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應當從小養成熱愛大自然的品質和保護環境的意識,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從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不浪費用水、愛護花草樹木,不污染校園等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并積極參與植樹種草的社會公益勞動,義務宣傳《森林法》、《土地法》等國家政策法規,以提高人們思想認識,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人類需要綠色,綠色是希望的象征;綠色也需要人類,需要人類去呵護,去延續自己。這正應了我國的世界環境日主題:人人參與,創建綠色家園。人類——地球——綠色,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讓我們以實際行動保護它吧!
為了創建我們綠色家園,讓我們共同努力吧!
上一篇:賣廢品
上一篇:過個低碳的除夕夜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