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我家的非低碳掃墓
來源: 環保信息網切記!信息來至互聯網,僅供參考2011-04-06 訪問:次
環保作文: 雖然今天才清明,但昨天我們就已經回老家拜了山掃了墓。追思故人,在我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來源:中國環保聯盟-環保作文 http://www.hntv520.com/zuowen.asp
清明掃墓,本地叫“掛紙”,我也不知道什么意思。似乎我每年都要回老家拜三次山,清明一次,七月十四鬼節一次,重陽一次。小時候都是去拜公太和婆太(即太公太婆,我也不知道為什么要倒過來叫,習慣吧),后來又多拜一個人,公公,再后來又多婆婆(其實就是爺爺奶奶,老家稱謂慣例)。昨天回老家還是去拜的公太和婆太,公公的墓在比較遠的大容山白鶴嶺,一般一年才去一次。公太婆太的墓在老家對面山,往返需要一個多小時。
每次都先去婆太的墓,其實我一直都以為地勢稍微低點的是公太的墓,也是昨天才知道,原來我一直記憶出錯。到了墓地,爸爸、伯父、堂哥他們就除除草,把覆蓋在墓地的松枝掃掃掉,我想這就是所謂“掃墓”吧。并且給墳包壓上墳頭紙,就是一張黃紙用土塊壓著,兩邊也還要壓上。媽媽和大嫂她們就擺貢品,點蠟燭、點香火,三茶五酒,先茶后酒,然后是黑糯米飯,整雞,雞背上是煮熟的雞血,上面撒點鹽巴,最后面放的是水果,以蘋果橙子為主。
祭拜一次要添加三次酒和三次茶,每添加一次茶酒,就要拜一拜。每次拜要拜三下,我一般是站立著拜祭,但我爸和伯父他們都是下跪的。添加完三次茶酒,香燭燃過五分三以后,就開始燒紙寶,一些手折的金元寶、銀元寶,黃色的紙錢,還有冥幣啥的。在燒紙寶的過程中可能要松動一下,這樣才能燃得徹底,但一定要注意不能讓紙寶翻轉過來,一定是要正面朝上的。紙寶燃得差不多了就敬茶酒,這項工作如果是由我媽來進行的話,她嘴里一定是念念有詞:潘家一杯茶,富貴榮華;潘家一杯酒,富貴長久。
老家當地的墓由兩部分組成,一個小墳包和一個大墳包,小的在上面,大的在下面,隱約刻有“潘公”字樣的被充當墓碑的磚頭是放在下面的大墳包前。一次拜祭分兩次進行,先小后大,都是以上說的一樣的程序。在等待香燭燃燒的過程中,爸爸一般都會給我們講點逝者的掌故。比如,昨天我第一次知道,婆太居然是信耶穌的,爸爸說他小時候婆太曾經帶過他去附近村的一個點去做禮拜。在我老家那個山旮旯里,洋教居然流行過!這點我還真覺得不可思議,不過現在村里幾乎沒人信耶穌了,當然,虔誠的佛教徒也不見得有。
拜完公太婆太,回到村里又去拜“廳底”。這又是個難以解釋的名詞。說是祠堂,似乎也不算。我認為是先早的某代祖宗,他蓋了那座三進的大房子,兩邊的廂房是分給各個兒子的,于是他以下的兒孫逢年過節都是在這個最后一進的大廳里拜祭。咳,我也說不清楚。哦,正常離世的老人也會在這個大廳里舉行儀式。我記得公公去世那年,我們就在那里守靈的。不過因為是泥磚房子,而且也有很久的年歲,依山而建,大概在好幾年前的某次暴雨,后山泥土的壓迫以及本身的脆弱,第三進的大廳終于坍塌,當時沒幾時修建,像多米諾骨牌一樣,整座三進大屋就漸漸成了廢墟,只剩第一進的門頭墻和南方常見的俗稱的“豬欄門”。
或許“廳底”是這一脈人的某種寄托所在,也是列祖列宗的神位所在,最終還是把最后那個大廳修建起來了,不過因為只有孤零零的一間,顯得非常單薄,遠沒有當年三進大屋的氣派,但終究在逢年過節拜祭的時候不用對著一抔泥土磕頭了。站在這個后建的大廳,仰頭看那根頂頂重要的橫梁,中間掛著一些物件,能清楚的看到的是算盤,依稀還看到一支毛筆,其他的就不清楚是什么了,我猜想或許紅布袋里裝的是大米吧,還有一些不知道表示什么意思的葉子,反正就是一些好意頭的吉祥物,大概就是讓祖宗庇佑子孫能文能武,豐衣足食,出人頭地,光宗耀祖之意吧。聽說,要吧整個廳底重新修建,這是個大工程,不知道能否成事。說真的,原來的大廳底很有建筑美感的說。
在媽媽給祖宗們燒去各種紙寶、元寶的時候,裊裊的煙味嗆得她連咳幾聲,我突然想到最近都說的“低碳祭祖”、“文明祭祖”。從某個層面上說,我們家祭祖確實不夠低碳,興師動眾,還勞心勞力地準備各種祭品。但我居然還是認同百年來都沿襲著的這個舊習俗的。這是一種儀式,參加儀式的人,在舉行這場儀式的過程中其實是對身份的一種確認和追溯,就是常說的“不忘祖宗”。或許低碳的方式是在墓前獻上一捧鮮花,或是其他,看習慣吧。無論如何,我都不認為“網上祭祖”會成為主流方式,低碳到零成本,但是一切極簡的,那不是儀式,只是一個流程,工業化的冷冰冰的。
上一篇:對于環保人類只能盡力去改善
上一篇:談節日論清明節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