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古都臨汾濃悠久燦爛的歷史,我們不僅被她充盈的堯舜史詩,多彩的文物古跡折服,也為純樸善良的平陽兒女而敬佩。而今,我們且不追溯歷史,關注的是臨汾在打造
環保達標,宜居新城的道路上所邁出的每一步。它是多么的堅定,多么的夯實。
臨汾于2001年撤地建市,現在的市區是在縣級市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城市基礎設施滯后。硬件軟件老化落后,市區高耗能高污染已嚴重影響到臨汾市區的大氣環境質量。近年來,臨汾市委、市政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建設良好的宜居城市為目標,強力推進市區環境綜合整治工程,聲勢浩大地開展了一場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攻堅戰。
臨汾市曾因環境污染而蒙羞,但全市上下在市為政府的領導下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僅用不到三年的時間使臨汾環境突出重圍,從而吸引來中國環境報記者來臨汾一看究竟。2007年5月底,中國環境報在頭版,連續刊發了以介紹臨汾市大力開展
環保工作為內容的三篇分量很重的報道。
臨汾在環境治理中圍繞“上新臺階和實現新突破”的新理念,展開了一場又一場以生態園林、
環境保護、衛生模范為主要內容的“三城聯創”(省級)活動,全面而扎實地展開各項工作。到2008年結束時,臨汾市區全年空氣質量二級以上天數達到331天,其中一級天數達到91天,在全國113個環境重點監測城市中,臨汾從2004年的倒數第一躍升為正數第49位。
截至2009年12月17日,臨汾市區空氣質量二級好天氣連續3年突破300天。以前“印象中的臨汾應該是陰霾漫天,但記者來到這里確發現天空也是藍的,還飄著很多白云,很美麗。”香港文匯報原副總編劉曼軍第一次來到山西省臨汾市時曾這樣表示。這幾年香港、臺灣、日本、歐洲、美國等地的記者來到臨汾實地采訪時發現,臨汾市的環境與外界有些報道不同,藍天、綠樹才是這個城市的主色調。
曾被外國媒體稱為“世界污染最嚴重的十大區域之一”、一度“蟬聯”國家
環保總局公布的“十大污染城市”之首的山西省臨汾市,之前給很多外地人留下的印象只有:天灰、地黑。臨汾市
環保局的數據顯示,2007年至2009年,臨汾二級好天氣連續3年突破300天。2007年二級以上天數305天。2008年二級以上天數332天,空氣質量在全國113個大氣環境質量重點監控的城市當中,由2005年的倒數第一,上升到2008年的正數第49位,空氣質量達到了國家二級標準。2009年1至11月份,二級以上天數已經達到310天。
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的臨汾市,大街小巷遍栽園林果木,人稱“小海南”。但上個世紀90年代起,隨著煤炭、焦化、鋼鐵等重化工業企業與日增多,臨汾市逐漸成為一個典型的資源型工業城市,煤焦鐵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70%以上,尤其是小焦爐、小鐵爐冶煉、小火電等“重污染、高排放”落后產能的擴張,使得“兩山夾一川”、原本透風率只有50%多的臨汾盆地遭到嚴重的環境污染。2006年,臨汾市當年關停淘汰473家落后污染企業,在全國重點監測的113個城市空氣質量排名中,終于摘掉了“污染老大”的“帽子”。2007年,231家污染企業的爐子或煙囪應聲倒地。
臨汾市
環保局副局長楊兆豐說:“令人欣慰的是,無論政府、企業還是個人的
環保意識都前所未有地增強了。”盡管已經取得了連續3年實現二級天氣300天的目標,但楊兆豐并不輕松:“縱向比”,我們進步的確很大,但“橫向比”,差距仍然不小。目前,臨汾的產業結構還沒有根本改變,節能降耗的任務仍然艱巨,所以
環保的壓力依然較大。
中國很多資源型工業城市都面臨產業升級和改造的問題,和臨汾市一樣,
環保問題將是一個長期的主題。但這些城市的
環保意識、
環保投入、環保效率都在顯著提高,這正是希望所在。山西財經大學環境資源法學者馬躍進教授說:臨汾人在享受藍天白云的舒暢時,治理城市水污染特別是汾河水污染,成了他們最大的關切。
汾河是山西的母親河,流經臨汾173公里,是汾河跨越最長的地級市。汾河的保護修復治理,正如臨汾市委副書記、市長羅清宇指出的,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擴大內需保增長、保民生的重點工程,是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市環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2010年5月20日第一期工程完成后,一川清水如畫來,千年堯都換新裝,臨汾將為深入學習和實踐科學發展觀寫下濃重的一筆。
如今,駐足在臨汾城西二十里汾河灘上,紅旗招展,機器轟鳴,人聲鼎沸……一場打造“一川清水、兩岸錦繡、城市綠肺、臨汾客廳”的臨汾城區段汾河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修復與保護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工程北起屯里大橋,南至堯廟,東至濱河東路,西至濱河西路,南北長約11.2公里,東西寬平均950米,占地面積10.6平方公里。主要工程包括:河道清淤與蓄水、生態濕地建設、生態綠化建設和生態景觀治理與建設。這項總投資14.9億元的宏偉工程,分兩步走,其中一期工程投資11.5億元,工期一年。施工范圍,北起澇洰河入汾口,南至
污水處理廠,全長6.5公里。主河槽攔壩蓄水工程采用雙槽方案,蓄水總寬度280米,蓄水深2米。東側建180米寬的清水池,西側建80米寬的泄洪槽,兩槽之間由中隔堤分開;主河槽從上游到下游新建四座橡膠壩,將6.5公里治理范圍分成基本等長的三段落差水域;水陸銜接采用生態手法,創造自由岸線,建設水場景觀。兩岸腹地開闊,南北貫通,交通便利,市政配套基本到位。根據規劃,這里將建設包括由素質拓展區、地域文化區、科普活動區、體育休閑區、藝術休閑區和青少年活動區組成的六大功能區域。工程完成后,將形成綠地585.2公頃,水面267.8公頃,增加道路及活動場地207公頃。不僅有效緩解市區熱島效應,而且帶來的經濟效益還十分明顯,每日還可減少廢氣269噸、釋放氧氣196噸、消耗二氧化硫538公斤、吸收粉塵50噸。
宏偉的藍圖,科學的實施。自今年5月20日工程奠基、開工以來,已投入大型機械200多臺、運輸車輛1000多輛,4000多人晝夜24小時奮戰。市委書記謝海、市長羅清宇每月都要聽取進展匯報、深入工地現場辦公,分管市長幾乎每周都和指揮部工作人員召開碰頭協調會。目前,已累計完成投資4億元。東暗涵、東內河堤、西內河堤工程全線完工,東暗涵于9月16日、17日成功對12條城市污水口截流,10月10日,市委書記謝海下達了汾河水截流入涵的指令,使汾河水第一次在臨汾城區段人工改道,同時標志著工程第一階段勝利結束、第二階段工程全面鋪開。現在,中隔堤工程、高噴防滲墻工程、龍祠引水工程、河西排污管道工程,正在施工建設中。據最近數字顯示,僅中隔堤工程,就投入機械200余臺、人力1600余人,完成漿砌石擋墻8300米、鉛絲籠塊石護底7800米。污水管道開挖溝槽全部完成、安裝管道4500米、回填土方4200米,完成穿越西大堤的橫水道7個。
臨汾汾河城區段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修復與保護工程這臺大戲,在全市人民的期盼中,被搬上歷史的舞臺。相信在這片繁華的土地上,臨汾人將再次書寫歷史的新輝煌!同時會在臨汾環保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
為確保污染企業關停到位,自2008年開始我市對納入省、市兩級環境末位淘汰計劃的200家企業(其中省級34家,市級166家),實行了縣(市、區)四套班子領導包聯淘汰落后企業責任制,要求各縣(市、區)按照規定時限完成關停和治理任務,共淘汰關閉污染企業298家(2008年關閉265家,今年以來關閉33家),其中焦化12家,洗煤234家,建材10家,其他42家,同時,鐵腕斷臂,痛下決心關閉了國電霍州
發電廠等9臺小發電機組。
在確保工業污染源全面治理達標方面,該市連續幾年對污染企業下達了限期治理任務,要求所有未達標企業必須限期安裝污染治理設施,完成污染治理任務。
目前,全市確定的60家污染限期治理企業,已有46家完成了治理任務,5家焦化企業停產治理,9家其他企業正在按進度治理。全市列入省達標臺賬的1407家工業企業,除44家未完成治理任務被實施“零點關停”外,其余企業都實現了全面達標。
2008年,我市全面啟動污染源在線自動監控系統建設,明確要求各縣(市、區)、各有關企業必須按時間節點要求完成此項工作。截至目前,全市99家企業共安裝在線自動監控系統191套,重點企業全部實現在線監控。
項目建設規劃環評是
環境保護的基礎性工作。市政府明確要求,各級各部門必須嚴格執行《環評法》等規劃環評有關法律法規,環保部門要嚴把項目準入關,對“三高一低”等污染嚴重的項目,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不采取先進技術工藝的項目,對
污染物總量指標無法置換的項目一律不準建設;對國家宏觀調控的煤炭、焦炭、鋼鐵、電力、水泥等行業項目,嚴格環境準入;對飲用水源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重要生態功能區等環境敏感區有影響的項目,嚴格限制;嚴禁在市區、臨汾開發區內建設非高新技術工業企業。2008年以來,全市共否決不符合環評要求的擬新建項目180余個,新上的498個項目(其中省級150個,市級348個)全部通過了環評審批,在保證全市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環境污染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如今的臨汾市區,街寬路闊、綠樹成蔭,曾經因“花果城”聞名全國的臨汾,也勢必因“鐵腕治污,重塑花果新城”的歷史壯舉再次引人關注。環保課題任重而道遠,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英明決策和引導下,平陽兒女一定攜手并肩,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在環保事業上再譜新篇再創新佳績。臨汾的明天更美好。
王福慶王興國文/攝
環保 環保信息 環保設備
上一篇:
自制環保賀卡宣傳低碳生活理念
上一篇:
環保部通報08年全國城市環境整治定量考核結果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