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聽說陜西人愛秦腔,沒事吼上一嗓子。特別是在農村,看秦腔、聽秦腔已成為群眾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據了解,在陜西省周至縣,流傳著一種“環保秦腔”。
“這是政府的‘采購戲’。”周至縣環保局長趙林社說。環保局出錢,劇團出力,百姓免費看戲,利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環保理念,達到較好的宣傳效果。
周至縣秦腔環境宣傳隊只是陜西省近年來加大農村環保建設力度的一個縮影。農村環保建設正在三秦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展開。日益重視農村環保
為何如此重視農村環保工作,陜西省環境保護廳廳長何發理指出,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地區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狀況尚未得到根本性遏制和扭轉。點源污染與面源污染共存、各種新舊污染相互交織等環境問題危害群眾健康,制約經濟發展,影響社會穩定,成為陜西省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何發理說,一個城市的吃、穿、用都是從農村來的,源頭工作做不好,如何支持城市的發展?
農村面源污染是環保工作的重點和難點。截至2009年6月,陜西省有垃圾集中堆放點的村莊5477個,僅占21%;對垃圾進行簡易處理的村莊有956個,僅占3.75%。面對嚴峻的形勢,陜西目前正因地制宜開展垃圾污染治理,逐步推進縣域垃圾處理設施的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農村垃圾逐步推廣戶分類、村收集、鄉運輸、縣處理的方式。
食品安全,源頭在農村。陜西省大力推行生態農業,推廣高效低毒農藥,積極促進有機和綠色食品基地建設,積極防治農村土壤污染,加快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環境宣傳形式須創新
農村環境宣傳不是簡簡單單、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它是改變農民觀念的漫長過程。
“農村環保首先要讓廣大農民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只有增強了農民的環境意識,他們才會自覺支持農村生活垃圾、污水處理等新農村建設項目。”何發理如是說。
作為一個文化大縣,周至縣素有“戲窩子”的美譽,秦腔作為一個古老、優秀的戲種,在周至有著得天獨厚的群眾基礎和發展土壤。趙林社想到了“秦腔搭臺環保唱戲”,他積極說服周至縣相關領導,發動專業演員和縣環保局的工作人員,送戲下鄉,用秦腔進行主題宣傳,給農民送去環保理念,增強農民的環境意識。同時,周至縣每年辦兩期環保培訓班,專門培訓鄉長、鎮長;在中小學開設環保課堂,推廣環境教育。
在西安市閻良區,環保部門在閻良電視臺、駐區單位電視臺等媒體開設環境保護欄目。同時,在鎮街道轄區主要路口設立創建環境優美鄉鎮宣傳牌,并向各家各戶發放生態村創建宣傳單,使生態區建設工作深入村組家庭農戶。
“農村環境宣傳不是簡簡單單、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閻良區環保分局的領導坦言。農村的環境宣傳實際上是一個改變農民觀念的漫長過程,最重要的是要讓農民實實在在享受到環境改變帶來的好處,他們才愿意主動以實際行動實踐環保理念。如只有讓農民意識到農藥的危害性,才能改變農民的耕作觀念,從而有效減少農村面源污染;要讓農民不再燒秸稈,就應讓他們嘗到綜合利用秸稈的甜頭,改變他們的習慣。結合實際推動環保工作
雖然秦嶺腳下的周至人習慣了陰雨的日子,但遠道而來的北京世紀賽德總經理秦宏卻對這樣的天氣叫苦不迭。因為一下雨,他承接的周至縣人工濕地污水處理廠的建設進度就要受影響。
這個污水處理廠是周至縣的重點工程,建成后日處理污水將達到1.1萬噸,處理后水質達到國家一級A標準。
周至縣是西安市的水源地。為保證水源質量,周至縣無法發展工業,農業和旅游是周至縣的兩個龍頭產業。因此,污水來源主要是生活和農業生產污水。基于此,周至縣采用污水處理效果好的人工濕地處理技術。秦宏說:“國內的污水處理廠要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必須要上昂貴的膜處理設施,但我們用人工濕地,可以在投資小、運行成本低的情況下達到這一標準。”此外,污水處理廠建成后,還可作為濕地公園,成為周至縣又一個旅游景點。同時,產生的污泥采用植物床處理,可用作農業肥料。
作為水源地保護區,自2003年以來,周至縣否定高污染、高耗水的大型造紙項目3個,拒絕化工、采礦、選鉛等項目14個,關停或責令限期整改的礦產、旅游等開發項目有19個。
據統計,2008年閻良區農村環保方面的投入高達5000多萬元(不包括農村污水管道建設費用)。高投入帶動了“四清潔一整治”行動(清潔水源、清潔家園、清潔田園、清潔能源,整治農村環境)的開展。
何發理表示,為進一步推動農村環保建設,陜西省提出實施“五大工程”:即生態創建工程、農村飲用水質安全工程、村鎮污水和垃圾收集工程、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工程和農村環境監管體系建設工程。同時,在經濟較發達、農村環保任務較重的鄉鎮,設立環保機構,強化農村環境監管,逐步建立農村環境監測預警和監督執法體系,提高農村環境監管、監測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