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成為各級政府年度目標考核的一票否決指標,污水處理廠陸續完成建設,綠色生態示范鄉、綠色村莊、綠色單位、綠色學校不斷涌現……近年來,我省緊緊圍繞生態省建設的目標,大力實施污染減排和生態環境治理,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工作得到不斷加強,成效也不斷顯現。
綠色新政彰顯生態陜西決心
2006年,省政府印發了《貫徹〈國務院關于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的實施意見》,《意見》提出:要建立健全環境保護績效考核制度,將環境保護工作作為一項重要指標納入各級機關目標管理績效考評,并實行一票否決,從而使環境保護由“意愿”上升為“意志”,節能減排指標也同時進入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指標,生態環境保護成為新一屆省委、省政府六大施政理念之一。在綠色新政的指引下,我省把污染減排作為衡量科學發展的重要標尺,嚴格落實結構調整、工程減排和管理減排三大措施,實施240個工程減排項目、520個結構減排項目、120個管理減排項目,在經濟連年保持高速增長的同時,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兩項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自2007年出現拐點之后,連續兩年繼續保持下降趨勢。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共完成二氧化硫減排項目101個,減排二氧化硫6.49萬噸,完成“十一五”目標任務的61.3%;實施化學需氧量減排項目131個,減排2.39萬噸,完成“十一五”目標任務的70.5%,到今年底,國家下達我省的火電脫硫機組,可提前一年實現脫硫目標。預計到“十一五”末,兩項主要污染物將各超一個百分點完成國家下達的減排指標。
同時,我省把環境準入作為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省發改委發布了9大類56項產業準入標準,省環保廳發布了建設項目環評分級分類審批規定,積極開展規劃環評,優化了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提升了發展質量。遏制“兩高一資”產能過快增長,較好地把住了建設項目的環境管理“總閘門”。
“生態渭河”不再是夢
渭河不僅是陜西人民的母親河,也是關中—天水經濟區的重要水源。為保護這條已經不堪重負的河流,我省從2004年開始,實行“關建治”三措并舉,重點關閉流域內污染嚴重的造紙企業,減少污染負荷,流域內的造紙企業已由原來的近700家減少到目前的62家;從2007年開始,省政府每年專項投入1.5億元用于渭河流域內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工作,流域內所有地級市均建成污水處理廠,沿渭各縣污水處理設施全部開工建設,已經建成22座,日處理能力達到136萬噸,污水處理率由過去的不足10%提高到45%以上。另有33個合計84萬噸/日的污水處理廠年底將建成投運。實施生物輔助治渭項目,在渭河沿岸建設渭河表流濕地試驗區,栽植蘆葦1600畝,不僅改善了試驗區域的生態景觀,也降低了污染濃度。通過以上措施,渭河的“黑臭”明顯改善,連續兩年,渭河干流高錳酸鹽指數每年以25%的速度呈下降趨勢。曾因造紙廢水污染而魚蝦絕跡的渭河支流灃河、澇河水質由2003年的劣V類變為IV類,魚蝦重現。據省環境監測站水質自動監測結果顯示:今年1-10月份,渭河干流75%以上的時段消滅了劣五類水體。
省環保廳廳長何發理告訴記者,渭河治理工作在2004年開始實施的時候,面對治渭的重重困難,他曾預言渭河的水質至少要在2012年之后才可以減輕,現在看來,這個目標提前實現了,如果繼續走下去,“生態渭河”的夢想一定會提前實現。
打造秦嶺生態名片
被譽為“中國人的中央國家公園”的秦嶺,是關中“一線兩帶”經濟社會發展的生態保障,不合理的開發使這里的生態環境每況愈下,不合理的利用導致水源涵養功能下降。許多原來水量充沛的峪溝河道近幾年出現斷流干涸現象;礦產資源開發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嚴重。為切實保護好秦嶺這一生態名片,我省在2003至2005年連續三年開展了秦嶺北麓生態環境保護專項整治,通過對秦嶺北麓長期存在的“三亂”、“三不到位”進行重點治理,先后整治各類違法采石選礦企業和房地產開發項目395個,每年可減少廢水排放2000萬噸,廢渣排放41萬噸,削減化學需氧量約6000噸,使秦嶺的生態環境得到了較好保護。省政府印發了《陜西省秦嶺生態保護綱要》和《秦嶺北麓生態保護和綜合利用規劃》,省人大出臺了《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為保護一座山而立法,在全國尚屬首家,從而使秦嶺的生態保護走上了法制化的軌道。秦嶺沿線的各個城市積極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活動,寶雞市建成西北首批國家命名環保模范城市,西安、咸陽、渭南等市正在抓緊實施創建工作,使以大水、大綠正在成為這些城市的主要格局,成為秦嶺生態保護的重要支持。
黃土地上綠意正濃
2006年第八次全省環保大會以來,我省各級各部門以生態創建為載體,圍繞“清潔水源、清潔家園、清潔田園、清潔能源”的農村環保目標,積極探索生態良好、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環境優美的發展模式,涌現了一批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的典型。在環保部的指導下,我省在39個縣區、40個鄉鎮、387個建制村開展了生態示范創建工作,形成了縣、鄉、村三級生態創建網絡。目前全省已建成國家級生態示范區6個,省級生態示范區11個,38個縣區開展了創建規劃編制工作。建成環境優美鄉鎮9個,生態村7個,環境友好型企業5個。從今年開始啟動的“十縣百鄉千村”生態創建計劃也正在順利實施。通過大力開展生態示范區、環境優美鄉鎮、生態村創建和環境友好型企業創建等活動,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在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的同時,積極推進自然保護區建設,目前,我省共有各類自然保護區51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3個,省級自然保護區31個,總面積占到國土面積的5.08%。
讓綠色扎根人們心田
2000年以來,我省通過加強“三北”、“長防”、“天保”、“水土保持十百千示范”、“防風治沙”、“流域綜合治理”等生態工程建設,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還草,森林覆蓋率持續增加,有效遏制了土地沙化荒漠化速度和水土流失。較1999年,全省林地面積凈增2336.7萬畝,森林面積凈增1457.55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4.71個百分點,達到37.26%。
自2000年開始,我省結合貫徹《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從綠色學校起步,啟動了創建綠色文明示范工程活動,一改過去的環境宣傳教育從上到下為上下結合,全民參與,目前已經擴展到學校、企業、社區、村莊、賓館、軍營、醫院十多個行業,全省建成3000多家綠色文明示范單位,使環境宣傳教育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2003年以后,全省范圍內全部開通了12369污染舉報投訴電話,標志著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開始。近幾年,通過定期召開新聞發布會,借助網絡、媒體等渠道,進行環境保護信息公開,使公眾更加了解環境保護、關注環境保護、積極參與環境保護,公眾參與機制日趨完善。(本報記者汪曼莉通訊員徐剛)
陜西防沙治沙
碩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