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兩會上,全國政協“一號提案”內容就是談低碳環保。眼下,無論會上會下,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等,都成為最搶眼的字眼。記者采訪了幾位專家,聽他們談低碳環保,更有獨特的見解。
談論低碳經濟,要把握好“度”
胡援東認為,中國是一個負責的發展中大國,當然需要加快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傳統能源,逐步增加低碳能源在能源消耗結構中的比重,重點扶持節能減排、清潔能源、循環經濟和生態環保等產業。但站在國際角度看,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發展中國家的專家們理智地看到,碳減排正成為一些國家設置國際三大壁壘(綠色、技術和貿易)的幌子。面對全球日益加劇的這些壁壘,負責任的發展中國家政策制定者不能人云亦云,任憑外人忽悠而妄談“低碳經濟”。
胡援東說,中國人心里要有一本賬,要做科學分析,把握好一個度。如,片面強調低碳環保勢必影響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健康發展。一方面中國正處于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大量的國民正從“低碳”的農村向“高碳”的城市轉移。在中國的一次能源結構中,煤碳占了七成。在可預見的二三十年內,新能源不可能成為一次能源的主體,除非中國大大放緩工業化、城市化進程。此外,中國人均GDP世界排名132位,碳排放量在世界排第72位,排放量相對不低。但中國制造業的2/3是出口了(制造業占GDP48%),而制造業是碳排放的主要源頭。
“我認為,要降低碳排放,絕非上個提案、向制造企業收稅就能化解的簡單事。政府應該爭取時間,逐步解決產業結構和貿易結構中深層次的問題。應對碳減排從深層次下手,方為上策。”
水資源保護,刻不容緩
談及環保問題,用水資源保護專家、原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局長、教授級高工翁立達告訴記者,“哥本哈根會議對我國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壓力,僅僅是我國面臨環保嚴峻形勢的一個側面。長期以來,我國水污染問題更為突出,對廣大民眾生活、生產及生態的影響更為直接。因此,國家為治理太湖就將投入1100多億元。從理性的角度看,近30年來我國產業結構不合理,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等問題未得到根本解決,調整不合理的產業結構成當務之急,以GDP為主導的發展模式應盡快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