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是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想扔又沒有地方扔,想做無害化處理成本卻高于其再利用價值的燙手山芋。這些生活垃圾如果簡單處理再回收利用,其攜帶的有害物質不僅會污染空氣、土地、水,還會危害人類自身。在鄢陵縣馬欄鎮的一個小村,“洋垃圾”卻成了香餑餑,該村近百個黑“洋垃圾處理廠”開足馬力,一天能吞掉200多噸洋垃圾。昨日中午,記者專程趕赴鄢陵縣進行調查。
“洋垃圾處理廠”工人們干得正歡
昨日中午12時30分許,當車沿著311國道,駛出鄢陵縣城約
他們將桌子大小、被鐵條捆綁的塑料捆剪開后,將散發著刺鼻氣味的塑料薄膜進行分類挑揀,去除異物;上面粘有紙條的,將紙條揭下來;有污穢的,用布抹掉。這些塑料薄膜上印的全是外國字母。知情人介紹說,這就是崔馬村的洋垃圾處理廠,這些洋垃圾主要是從廣州進的貨,大多是一些塑料制品,有保鮮膜,有電子產品的塑料包裝袋。他們將這些東西分類挑揀,粗加工后制成塑料顆粒,賣給一些塑料制品廠,賺取差價。
記者注意到,這些洋垃圾處理廠,都有一套將塑料制成塑料顆粒的簡單設備。“一套設備下來也就3萬多元。所以這個行業在附近發展很快。”知情人介紹說。記者大致統計了一下,沿311國道的這些洋垃圾處理廠有二三十個。“想買好一點的塑料顆粒,你再去崔馬村的路兩邊看看吧,那里還有很多。”一名洋垃圾處理廠的老板,見記者沒有相中他的貨,又推薦說。記者在311國道南側通往崔馬村的兩條鄉間小路上看到,每條小路兩側都新建了很多院落,這些院落里也堆滿了洋垃圾。雖然是午飯時間,但每個垃圾處理廠里都有工人在挑揀處理洋垃圾。
處理洋垃圾成了全村支柱產業
10多年前,崔馬村只是一個以種植業為主的小村,后來,有村民跟外地人合伙悄悄干起這個行當。附近群眾看到開洋垃圾處理廠能發財后,都陸續加入這個行業。“現在,村里有能力的人都開(洋垃圾處理)廠了,沒有能力的進廠打工也能掙個工資。村民全靠它掙錢呢。”一名50多歲的村民告訴記者。
正說話間,一名40歲左右的婦女載著一三輪車塑料進入記者身邊的一個塑料垃圾收購點。聽說記者要買塑料顆粒,她熱情地介紹說,他們家的廠里有1噸多塑料顆粒,可以去看看貨。當記者說1噸有些少時,該女子向記者介紹:“我們村的塑料廠將近100個,每個廠一天都能生產兩三噸,一天能弄200多噸塑料顆粒。”“這些用外國進口廢舊塑料制成的塑料顆粒,做玩具,做一次性塑料杯都行,還能做塑料餐具。”見記者質疑,該女子解釋說,山東、安徽都有他們的客商。知情人也證實說,他們有相對穩定的客戶群從不愁銷路。
據介紹,經工人挑揀處理后的塑料薄膜,沒有制成塑料顆粒時每斤在1.8元左右,制成塑料顆粒后每斤能賣近4元錢。當記者稱,對塑料的需求量很大,想直接從南方拉貨時,該女子神秘地說:“你們不知道在廣州的進貨渠道,我們家每次進貨都是幾十噸,光成本就得十幾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