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苦苦尋覓了20年后,陜西西安護城河清淤這個難題終于找到了一劑“藥方”。近日,護城河玉祥門到西門段500米的清淤示范區,清淤設備全部安裝完畢,清淤的主角卻是一種神奇的菌種。
尋找清淤方法20年
西安有關部門硬化護城河河底和側面,是為了防止河水滲入地下,這也是保護城市河流的普遍做法。但這樣做,卻破壞了河水中的微生物群,讓河水失去了“百步自清”的凈化能力。
每到雨季,護城河34條雨水管道攜帶大量垃圾、泥塵流入護城河,由此衍生出又黑又臭的淤泥。這些淤泥每年以上升10厘米至20厘米的速度在河底遞增。為了保持河水潔凈,西安現在每天要在護城河里注水1萬立方米,但這也是權宜之計,不能治本。
“可以說,尋找清理淤泥的方法至少尋找了20年。”西安城墻景區管委會建設處處長劉文海說,每5年護城河就要清淤一次,但是每次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的“工程清淤”卻只能換來半年的清澈水面。
培育菌種吃掉臭泥
后來,城墻管委會與陜西省環保局聯系,接觸到了生物科技治污理念。針對護城河淤泥特征,科研人員特別培養出“優勢菌種”,并在2008年試驗成功。
“簡單說,就是使用自然的方法處理自然的事情。黑色的河底淤泥里面充滿了有機物和微生物。我們從自然界擷取,培育、馴化特定的菌種,這些菌種吃掉淤泥里的有機物。淤泥就會恢復本色,變成黃色的泥沙。最終在河底形成一個微生物食物鏈。讓河水恢復自清功能。”項目技術負責人告訴記者,這種優勢菌種非常智能,河底高濃度污染時會大量繁殖,“食物”少時,就會冬眠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因此,治理護城河不會造成二次污染。
“目前河底淤泥最厚的地方達七八十厘米。這次治理后,淤泥厚度至少可減一半。今后,護城河水一年3個季都保持清澈。雨季(即秋季)來時也能保證河水無臭味。”
每年省180余萬元
在護城河清澈的同時,護城河清淤成本也隨之大大降低。有關部門現在每天給護城河注入1萬立方米的清水,要花費1萬元。用微生物清淤后,每天注水量至少可以減少一半。算下來,每年節省了182.5萬元。此外,每5年清淤護城河的費用需要1000萬元,平均每年200萬元。生物科技的清淤費用目前還未計算出來,但肯定比這個數字要少得多。5個月全段清澈后,只需要每年日常維護一次,費用也非常低。
在微生物大顯身手下,護城河將恢復自凈功能。有關部門還將在治理過的護城河底的泥沙上種上水生植物。市民將在不久的將來看到更美麗的護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