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日報訊 一家是上市公司,一家是國內知名企業,兩家企業總投資額10多億元,投產后年產值將超50億元。但由于這兩個項目與循環產業鏈無關且有污染,日前遭到了寧波化工區的婉拒。作為全省首批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之一,寧波化工區用這種“決絕”顯示出對綠色GDP的追求。
化工區曾是我市“摒棄”企業的集合地,落戶過一批污染較重的精細化工企業。但這種格局隨著2003年管委會成立被“摒棄”了。緊接著,化工區忍受了長達三年的“寂寞”,他們沒有熱衷于招商引資,而是集中精力建設區域一體化的環保基礎設施。他們邀請到國內最頂尖化工園區設計、建設和監理單位,砸下35億元,建成獨立河網和污水、固廢處理廠,實現了集中供熱,建造了長達
不把廢棄物排入水體或留在土里或排入空氣,這是化工區制訂的發展原則。然而,化工產業發展和生態環境優化之間的矛盾,使執行似乎成了不可能的任務。為此,他們聘請了國內環保、化工等行業的8位權威人士協助把關,對非循環鏈的項目和污染嚴重的項目,一律拒之門外;對原已落戶的企業,如治理無望,一律關停。同時,圍繞鎮海煉化和大乙烯工程拓展石油化工循環經濟產業鏈,通過對其廢物和副產品的開發利用來“淘金”,走出了一條“油(石油)頭化(化工)尾”的獨特發展之路。
目前,鎮海煉化的“廢品”主要有硫磺、焦油、二氧化碳等。圍繞這些“廢品”,化工區的循環經濟產業鏈越拉越長。鎮海煉化的液體硫磺可直接輸送到“巍華化工”等企業,用來生產工業硫酸,其中產生的熱量用來發電;工業硫酸通過管道輸送給近在咫尺的“新福鈦白粉”等企業;這些企業產生的廢硫酸再輸送到旁邊的鎮海磷肥廠,用來生產磷肥。
在“吞污吃廢”的過程中,循環鏈上的企業開始產生令人驚喜的效益。“德泰化學”是一家利用鎮海煉化的焦油生產碳黑的企業,其產品提供給同在化工區的寧波橡膠廠作為原料。在生產過程中,企業要產生大量的廢氣,過去一般空燒掉。如今,企業利用廢氣進行脫硫除塵處理,回收的余熱進入管道,提供給區內企業,光這一項就為企業產生1000多萬元的利潤。在金融危機期間,這個數字甚至超過了企業的主業利潤。
目前,化工區已形成4條完整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可以把廢品和污水“吃干榨盡”。正是處于對區域環保和產業鏈效益的信任,荷蘭阿克蘇諾貝爾、韓國愛敬、德國林德氣體等30余家國內外知名企業已經在這里落戶,完成工業投資466億元,年產值近千億元。眼下,化工區正在進行“填空式招商”,把石油化工產業鏈往兩端延伸,打通另外5條產業鏈的“經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