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陜西頻道5月29日電(記者許祖華)陜西榆林天然氣化工公司的3套二氧化碳回收裝置運行6年來共收集轉化二氧化碳35萬噸,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4.36億元,為化工企業向低碳化轉型探索出新路子。
2003年,陜西榆林天然氣化工公司正在對天然氣制甲醇裝置進行技術改造,在天然氣轉化甲醇的裝置中,自行設計安裝了3套二氧化碳回收轉化裝置,于2004年成功地啟動運行,成為陜北能源化工基地第一家實施二氧化碳回收利用的化工企業。從2004年開始,他們在天然氣制甲醇的生產流程中實現了二氧化碳零排放,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用天然氣制造甲醇,氫氣和一氧化碳氣都是必須的原料,但是從天然氣中分離出來的氫氣高出一氧化碳很多倍,造成了多氫短碳的失衡狀態。榆天化工程技術人員經過反復論證試驗,采取在原裝置中加入回收轉化二氧化碳裝置,經轉化、合成、精餾等工序加工后,將煙道氣中95%以上二氧化碳全部回收生產成精甲醇。榆天化的這三套裝置每年可轉化二氧化碳排放11.76萬噸,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達1億元左右。
煤制甲醇生產中,碳多氫少,很多企業將煤轉化甲醇過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掉,造成浪費和污染。天然氣制甲醇氫多碳少,需要大量補充二氧化碳。若將二者結合起來,達到氫、碳元素互補平衡,就能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和最大化利用。
基于這一原理,他們在2008年擴建了140萬噸煤制甲醇項目。計劃依托現有年產51萬噸天然氣甲醇裝置和年產15萬噸醋酸裝置,吸收轉化煤制甲醇裝置富余的一氧化碳。如把富余的一氧化碳直接輸到天然氣裝置區,就可以降低轉換量,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實現廢氣零排放。
榆天化的經驗證明:在資源轉化過程中,采取煤、氣互補方式,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達到廢渣、廢氣的零排放,是改變化工行業高能耗、高污染特征,向低碳經濟轉型的可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