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將消失的寧夏賀蘭山古長城 5月19日,美國《新聞周刊》雜志公布了該刊最新評出的世界十大瀕危文化遺產,中國萬里長城榜上有名。有專家表示,由于長城的特殊性質,就算名列瀕危遺產榜首也在情理之中。
長城應名列瀕危榜之首
這份名單源自《新聞周刊》對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主席古斯塔夫·阿羅茲和世界文化遺產管理委員會的主席Doug Comer的一次采訪。兩位專家對上榜古跡做了一番點評。和長城一起上榜的有約旦的佩特拉古城、印度泰姬陵、柬埔寨的吳哥窟、英國的史前巨石柱等。
在談到長城的“上榜理由”時,阿羅茲說,它并不是單一結構,很多地段的城墻使用的材料并不是石頭,而是磚坯等易受到自然力量侵蝕的材料。長城的很多地段現在看起來像土墩,而不是墻體。中國政府正計劃為長城“穿外套”,以免其內部繼續受到侵蝕。
雖然同為世界文化遺產,但長城無疑是其中最為獨特的一項。寧夏長城專家許成認為,其他遺址古跡的范圍是劃定的,比較集中,只要投入巨資修繕就能維持幾十年,再損壞還能再維修;而長城分布面積廣,不好保護,修復更難。從這一點上講,長城應該作為首要的瀕危古跡存在。“但是照現有速度破壞下去,下次再評世界七大或是八大奇跡,長城能不能上榜都很難說。”
長城不是第一次登上《新聞周刊》的瀕危遺產榜。2006年,長城入選該刊評出的世界七大瀕危古跡,因為“長城近三分之二被腐蝕、毫無節制的商業開發(一個500年歷史的城樓竟有一個商店)所破壞。”
世界遺產不是永久性的,列入世界遺產目錄的古跡遺址,一旦受到嚴重威脅,即可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的補充清單中。如果不能采取措施按期改正,就會被亮黃牌或除名。2002年,長城被世界文化遺產基金會列入《100項世界文化遺址觀察清單》。
技術不是根本問題
《新聞周刊》報道中所提的“穿外套”計劃引起了不少網友關注,從網上留言能看出,大家對所謂的“外套計劃”相當期待。但當記者就這一說法向多位長城研究學者求證時,專家們紛紛表示沒聽說過。
細看報道原文會發現,其實這是一處翻譯造成的理解障礙。阿羅茲所說的保護措施,是一種針對長城的化學保護技術。許成告訴記者,西北地區的長城大多是因地取材,用黃土一層層夯筑起來的,經長期風蝕剝落,最后出現垮塌。這種保護技術的主要功能是通過對長城噴涂化學制劑,防止其風化。
早在二十年前,敦煌研究院就開始研究在土質文物上涂抹PS(高模數硅酸鉀)材料防風化的技術。1998到2005年間,敦煌研究院應用PS材料對甘肅敦煌玉門關、河倉城、寧夏銀川西夏王陵三號陵和新疆交河故城瞭望臺等進行了保護加固實驗。實驗顯示,經PS表面防風化技術處理過的夯土墻體對風蝕和雨水的抗力是自然狀態下的10倍。
2007年,國家決定投資千萬元搶救甘肅境內長城。主要是采用PS材料和錨固技術,對甘肅境內的戰國秦長城、漢長城的部分烽燧(烽火臺)和段落進行搶險加固,維修重點以防止長城風化為主。目前PS漿液已經在文物保護中廣泛應用,中國長城保護委員會也曾考慮利用PS材料修復八達嶺長城被游客刻滿留言的墻體。
既然長城的保護科技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是不是意味著長城真的有一層護身鎧甲了呢?其實并不盡然。
“長城的保護,最關鍵的問題并不是防風化。2000多年的長城歷經風雨侵蝕仍能保存下來,說明自然風化對長城的影響是有限的,長城大范圍的破壞最主要的是人為因素。”許成說。
人禍重于天災,已經是長城學界的共識。中國長城學會常務副會長董耀會對《世界新聞報·鑒賞中國》周刊記者表示,技術問題都是一些后續性的保護問題,取長城的磚石土等作為建筑材料的人為破壞、城市建設和旅游性破壞,對長城的破壞才是根本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