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初,貴州省織金縣常務副縣長劉建平經過組織考察,擬任職縣委副書記。可讓他沒想到的是,考察公示期間,畢節地委突然作出“暫緩任職”的決定。
“暫緩任職”的原因是地委“考核辦”提供的一份動態考核報告顯示,劉建平任常務副縣長期間所分管的縣
污水處理廠建設滯后,將影響全縣水環境安全,被貴州省
環境保護廳給予“預警通報”。
在日益嚴峻的環境壓力面前,我國各地開始用嚴格的“環境考卷”加強對基層干部的問責。據了解,近兩年來,從經濟最為發達的沿海地區到貧困落后的中西部地區,因為環境污染被免職或者承擔刑事責任的干部已超過50人。
被稱為科學發展觀最早“改革試驗區”的畢節地區,是我國唯一一個在極貧生態脆弱區設立的國家級改革試驗區。脆弱的生態系統和膨脹的人口逼迫當地必須選擇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在這種壓力下,從2009年起,畢節試驗區開始對各級領導干部實施“雙考雙評雙掛鉤”的考核機制。
“沒有嚴厲的約束,不在‘官帽子’上動真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不會見實效。”畢節地委組織部部長楊華昌說,考核既有年度工作實績,也有日常動態考核,而考核指標不僅有GDP、財政收入等增長性指標,更關注社會穩定、污染減排等社會性指標,這些指標將直接與領導干部的任用和工資獎金掛鉤。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和不斷增大的資源、環境壓力,我國提出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任務,并不斷修正對各級干部的考核體系,環境“新考卷”正在逐漸改變基層干部的“升遷路徑”。
陜西省社科院副院長石英說,要確保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目標真正兌現,就必須改變一些干部思想上的“GDP崇拜”,改變他們片面追求GDP絕對值增長而忽略經濟結構平衡、環境成本、社會福利等其他因素的問題。
我國在去年哥本哈根大會前作出承諾,提出了明確的
環保減排目標。
在嚴峻的環境壓力面前,必然用嚴厲的問責措施確保“承諾兌現”。2007年,國務院就建立了節能減排統計監測及考核辦法,各地區節能目標責任考評均實行問責制和“一票否決”制。
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張力軍說,我國“十一五”減排能有現有的成果,很重要的一項制度就是問責制。這個問責制要求各級地方主要領導承擔減排責任,問責就是要追究主要領導的責任。每個領導在他任期內的工作目標都是明確的,這個責任不會隨職務變化而受到影響。
在嚴厲的問責之下,各地開始施“重拳”治理環境。鋼鐵大省河北今年將淘汰鋼鐵落后產能1440萬噸,其中煉鐵產能1240萬噸,煉鋼產能200萬噸。對未完成減排目標的追究主要領導和相關部門責任,給予相應處分,甚至撤職。
為解決太湖污染問題,江蘇無錫針對實際,在全市各級黨政一把手中全面推行水功能達標“河長制”。黨政一把手分別擔任了64條河流的“河長”,其職責主要是督辦河流水質的改善工作,河流水質的改變狀況直接與這些領導干部的“升遷”掛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