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上海世博園的一磚一瓦、一車一燈,節能減排新技術無處不在。由宜興環保企業承擔的中國館、慶典廣場雨水收集、凈化、回用系統及水鏡工程,就是節能環保的一個代表。
1992年,經科技部和原國家環保總局批準,確定在宜興市建立我國第一個國家級的環保科技工業園,帶動了宜興新型環保產業的快速發展和規模擴張,宜興市成為全國聞名的“環保之鄉”。
但是,由于受到“家族式”管理模式的束縛、傳統生產經營方式的限制,該市的環保產業“做不大”也發展不快。據統計,目前宜興市有1400多家環保企業,仍以“小蘿卜頭”式的企業居多。其中,固定資產超過5000萬元的還不到30家,而固定資產小于50萬元的卻占到環保企業總數的60%以上,形成不了強力的競爭優勢。目前,宜興環保產品有2000多種,但真正有市場優勢、質量優勢和品牌優勢的產品僅有40多種。
近年來,環保工作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和關注,尤其是進入2009年后,環保產業也被列入全省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六大新興戰略性產業之一,進入了千載難逢的戰略機遇期。“產業高度決定城市高度。一個地方產業不強,城市就缺少生機,發展就沒有活力。”宜興市科技局局長潘泉華說,近年來,宜興市的環保產業發展面臨著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產業結構也處在升級和優化的關鍵時期。宜興以科技創新為依托,牢固確立大局觀念和服務意識,創新服務形式,密切關注產業動向、積極搭建公共技術平臺,開辟產業發展綠色通道,營造最優質的服務環境,并始終堅持加大政策宣傳和落實力度,營造有序的行業環境,切實加強行業監管和行業自律,嚴厲打擊各類破壞行業形象、擾亂行業秩序的行為。
目前,全市已與20多個國家、國內300多家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關系,建成各級各類環保研發機構70多家,形成了近4000人的環保科技專業人才隊伍,建成了省環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南京大學宜興環保科技研發中心等一批專業服務平臺。宜興環保行業有近千人走出國門,借鑒并引進了氧化溝工藝等一批先進技術,促進了產業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