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主:王曉峰推薦單位:國家環保總局核安全中心
四世同堂共建和諧文明
王曉峰同志家里有6口人——年已89歲的奶奶、父親、母親、妻子和女兒,是一個四世同堂之家。在全國倡導共建文明社會的今天,他的家庭符合五好文明家庭的條件。
愛國守法,熱心公益好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我們家,就沒有你們的今天。”這幾乎成了奶奶、爸爸、媽媽的口頭禪。
王曉峰知道這不是什么大話、空話,那確是老人的肺腑之言,他深深理解老人對黨、對國家的那份熱愛。
王曉峰父母如今也已退休在家了,他們最大的心愿是能在社區繼續為祖國、為黨、為大家做點什么。在他們的帶動下,全家都養成了樂于助人、急公好義的品質。鄰居里,誰家有什么困難首先想到的是到他家尋求幫助。常常會有忙于工作無法接送孩子的年輕父母過來,家人總是爽快地答應,不但管接送,還管照看呢!“雷鋒之家”是鄰里給他們的美譽。
隨著公益活動增加,
王曉峰全家也熱心參加了許多公益活動。每次號召捐款捐物,夫妻二人在單位捐,父母在社區捐。每每看到街頭行乞的殘疾人,他們總會予以施舍,盡一份愛心。單位、社區組織的各項活動他們都積極參加,申奧、迎接奧運公益長跑他們參加,公益植樹他們參加,各種比賽他們均參加。在這些活動中有的他們還拿到獎項,如愛人是400米比賽冠軍,演講比賽得了一等獎,王曉峰的攝影作品獲得二等獎等。參加這些活動不但豐富了家庭生活,更凈化了全家人的心靈。
勤儉持家,保護環境好
曾經的生活拮據養成了王曉峰全家勤儉持家的傳統。在物資較為豐富的今天,全家的原則是有用才買,絕不浪費。購買電器時節水、節電成為挑選的原則。女兒很小便懂得節約用水,隨手關燈,因為在家里水龍頭、墻壁上貼滿了這樣的提示。家里每人的衣物都不多,最多的是女兒,都是鄰居、同事孩子穿過的舊衣服。看過的報紙也有專門的收集處,積攢多了連廢紙箱一同送到垃圾收購站,一來可換些錢,二來也可回收再利用。
環保問題是關系到全國可持續發展的大問題,對此王曉峰全家都很關注環保,看到什么環保方面的信息,大家總要討論在家里如何實施。因此家里一直嚴格遵守垃圾分類丟棄的規定,家里用過的廢舊電池,總是收集起來一起扔到專門的垃圾桶里,為維護小區生活環境盡一份力。每年春天全家都要參加義務植樹,一是踏青,放松心情,二是綠化祖國,惠澤后代。
他們是熱愛生活的家庭,這個六口之家愿意并肩為建設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戶主:陳璞
推薦單位: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
言傳身教催人奮進
陳璞同志的父母從小教育他要做一個正直的人,要自強、自立;要學習文化知識,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在陳璞兄妹4人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經常鼓勵他們要向前看,要寬容;不計個人得失;勇于面對困難,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在黨的培養和父母的言傳身教下,陳璞自覺地參加政治思想學習和業務知識的培訓,努力使自己站得高些、看得遠些。從1978年至1998年,陳璞參加了大學英語教育、環境保護管理專業、經濟管理專業和法律專業的學習,使自身不斷積累知識、豐富思想并在實踐中體會,努力站在不同的角度換位思考問題和處理事務,體會較多,收獲很大。“有為才有位”,努力提高環保部門的地位和社會形象。參加工作以來,陳璞能夠聽從組織安排,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認真履行職責,開拓工作。他下過鄉,當過工人;1979年從事環境保護工作。在環保研究所和政府機關做了20多年,現從事公益組織工作。他的體會,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以人為本”和“用科學的發展觀”指導工作無往不勝。例如:內蒙古環保局是1995年成立的,當時陳璞任綜合計劃(國際合作)處處長職務。全局一年的所有經費只有180萬元,只有人頭經費,沒有工作經費,陳璞所在部門負責牽頭組織編制規劃,圍繞國家環保總局工作重點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目標和發展計劃,落實在每項工作中。與自治區財政廳、計委和國家環保局溝通和協調,保證了每年按計劃和目標完成,到2000年,每年工作經費達到1800萬元,基本上保證了全區重點工作的需要。[page]
戶主:吳險峰
推薦單位:國家環保總局污控司
相互支持共同學習
這是一個熱愛生活、崇尚學習、家庭關系和諧、不斷追求進步的家庭。夫妻是大學同學,“終身學習、不斷進步”這一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讓他們走到了一起,學習已成為他們家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他們的生活習慣。因此,相互支持、共同學習是他們十多年來的家庭生活的主旋律。
丈夫吳險峰,原為山東省棗莊市水利局干部。他不僅在本職工作中表現突出,多次受到表彰,同時,他依靠自己在業余時間的刻苦學習、不斷努力,在1997~2003年6年的時間內,先后取得武漢大學的碩士學位和北京師范大學的博士學位。在博士學習期間,參加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項目(973)和南水北調西線環境影響等重要研究項目,是骨干成員。畢業后,在國家環保總局污控司工作的同時,并沒有放棄學習,繼續利用業余時間從事博士后研究。
妻子付青,原為棗莊市水利設計院的工程師,在愛人的鼓勵和幫助下,利用業余時間不斷學習,在1996年考取了會計師的任職資格,并通過公開招考考入棗莊海關工作。在嶄新的工作崗位上,她不斷學習海關業務知識,很快適應了工作,并結合工作和學習心得多次在青島海關的刊物上發表業務論文。在積極工作的同時,她克服了丈夫在外學習、孩子小需要照顧以及家庭經濟上的壓力等一系列難以想像的困難,不斷追求知識,通常在孩子睡著后開始自學枯燥的數學、英語等功課,每天學習到深夜。通過自學,2002年考取了全國首批公共管理碩士(mpa)。碩士學習期間,克服了在北京和棗莊之間的來回奔波和家庭、工作的矛盾,堅持完成了學業,2004年6月順利獲得碩士學位。
為了學習,這個家庭放棄了曾被別人認為很優越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在時間和經濟上付出了很多,盡管現在的家庭生活非常儉樸,但一家人內心卻非常充實。“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是這個家庭經常聊以自慰的座右銘,正是有了學習這個共同的追求,使這個家庭充滿了幸福和快樂。
戶主:姜霞推薦單位: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
家人支持是事業前進的后盾
姜霞同志的家庭成員有6位:婆婆(負責家里的采買等后勤工作)、媽媽(負責家中一日三餐和寶寶的教育)、爸爸(家庭保健醫生)、丈夫和寶寶。如此成員構成的家庭在北京甚至全國可能都不多,而且和睦相處數年也著實讓人羨慕。
姜霞在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湖泊創新基地工作,丈夫在一家it公司,由于兩人正處于事業的創業階段,工作非常緊張,寶寶出生后兩歲前一直留在興城由姥姥和姥爺照顧。婆婆不僅負責家庭后勤,還常以實際行動幫助姜霞的實驗工作。有一次實驗需要大量小瓶,婆婆頂著炎炎烈日跑遍了周圍所有的照相館搜集了近400個膠卷瓶,解決了她的燃眉之急……目前,愛人為公司副總經理兼財務總監,而姜霞本人負責國家重大基礎理論規劃項目(973項目)第四課題第二子課題“湖泊營養物的微生物轉換過程及生化動力學”的研究工作,同時為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助理和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水環境分會的秘書長。如果沒有幾位老人家將家庭負擔默默地全部承擔起來,使小兩口沒有家庭事務的壓力,他們很難取得現在的成績。
父母們常常告誡小兩口:作為年輕人,要把時間和精力放在工作和學習上,而家人就是事業前進強有力的后盾。父母們的默默勞作,不要一絲回報的實際行動讓小兩口意識到:社會的進步基于每個家庭成員對家庭責任的承擔和對家庭幸福的理解,父母對孩子的培養和付出是對社會進步的一種責任和貢獻,而父母對孩子事業的這份支持也是社會持續發展的動力。姜霞夫妻二人的努力源于家庭的支持和理解,因此作為兒女,他們只能以努力的工作回報默默付出的父母;作為父母,他們已經并將繼續為了和諧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教育深愛的寶寶;作為社會成員,姜霞夫妻二人仍將繼續熱衷于投身的環保事業;作為家庭成員,將感懷家庭給予他們事業上的無窮動力并將永遠深愛著自己的家庭。[page]
戶主:馮東方
推薦單位:中日友好環境保護中心
困難面前更要樂觀生活
馮東方同志與愛人趙紅衛1993年結婚,婚后愛人趙紅衛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畢業后進入中國建設銀行工作。馮東方于1994年調入國家環保總局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工作,1995年繼續在職攻讀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博士。為了不影響工作和學習,夫妻二人一再延期要孩子,把精力集中在工作和學習上。經過不懈努力,兩人均成為單位的業務骨干,多次受到表彰和獎勵,愛人趙紅衛更因為工作成績突出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
2002年在完成博士論文后他們迎來一個新生命的降生,但不幸的是孩子因為吸氧過量導致視網膜發生嚴重病變,雖然夫妻二人克服了種種困難前往日本就醫力圖挽回孩子的視力,但終因病情過重而未治愈。在巨大的災難和悲痛面前,夫妻二人相互鼓勵、相互支持,逐漸從巨大的悲痛中走出,并就生活和工作的一些基本問題達成了共識:一是要積極樂觀地生活,教育好孩子,給孩子健康的家庭環境和正常的教育;二是要更好地工作,回報社會對孩子的關愛,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和價值取向。
回國后二人就分別投入到各自的工作中,同時要面對家庭和撫育孩子的沉重負擔。作為母親,馮東方同志在處理家庭和工作上克服了巨大的困難,在工作上積極努力進取,取得了突出的成績。作為盲童,孩子在生活上需要母親給予更多的照顧和教育,經常是要在孩子休息以后才能抽出時間來處理工作上的事務,有時為了加班就不得不把孩子交給愛人。每當這個時候,愛人總是給予最有力的支持和幫助。正是由于家人的大力支持和自身的努力,馮東方同志在近兩年來承擔了多項研究和調研任務,取得了較好成績,有3項參與和主持的調研報告獲得了總局調研報告一等獎和二等獎,承擔的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年報編制等工作也得到總局有關領導的好評,發表了多篇學術文章和研究專著,馮東方同志也被評為中日友好環境保護中心先進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