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雁凌 季英德
從“五岳之首”的泰山之巔到波瀾壯闊的黃海之濱,從革命老區臨沂到東方橋頭堡的日照,無論是孔孟之鄉濟寧還是陶都淄博、風箏城濰坊、水上明珠聊城,在建設大而強、富而美的社會主義新山東的宏偉目標激勵下,齊魯大地處處躍動著和諧發展的動人音符,涌動著激情澎湃的環境保護大潮。生態省建設、發展循環經濟、污染綜合防治、立法執法、科 技進步、國際合作、環保創新等工作亮點頻出。
2006年,山東將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生態省建設為總抓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強化環境執法監督,全面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努力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回首“十五”:
生態環境優先經濟
“十五”規劃實施以來,山東創新體制機制,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強化污染治理,加強生態保護與建設,在全省經濟運行質量、經濟效益顯著提高的情況下,發展循環經濟成效明顯,重點流域區域污染防治進展較快,環境法制建設力度加大,環保基礎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基本完成了生態省建設第一階段目標任務。
2005年6月,山東省省委、省政府頒發了《關于加快生態省建設的意見》,把生態環境放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省人大常委會組成生態省建設情況視察組,對全省17個生態市建設情況進行了視察,成功舉辦了“2005中國·山東生態省建設論壇”,發表了《發展循環經濟宣言》。
堅持用循環經濟理論指導并規范經濟社會活動,初步建立了具有山東特色的“點、線、面”循環經濟綜合試點。山東在造紙、紡織印染等10余個行業推行了清潔生產,200家企業和8個開發區(旅游區)通過了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3個開發區創建為iso14000國家示范區的單位,265家企業進行了清潔生產審核。
山東省省委、省政府頒布了《關于加強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決定》,召開了第七次全省環境保護大會,建立并完善“一把手”負總責、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污染物總量控制、污染治理市場引導、環境管理公眾參與“五個機制”,先后簽訂了“十五”環保目標、生態省建設、南水北調治污、“兩湖一河”碧水行動計劃4個省、市長環保目標責任書。全省17個市編制實施了小流域污染綜合治理規劃,對45條重點河流實施了綜合治理。
省人大審議通過了《山東省環境保護條例》等3件地方性法規;省政府審議通過了《山東省環境污染行政責任追究辦法》等兩件政府規章,建成了23個重點流域水質自動監測站和103個城市空氣自動監測站,在媒體上發布了17城市空氣質量預報、重點流域水質監測月報,建設了省級環境污染事故應急處置指揮系統和環境監測監控信息管理系統,成立了環境監察、監測、輻射、危險廢物管理4支應急隊伍。
展望“十一五”:
初步遏制生態惡化
做好“十一五”環保工作,是歷史賦予每一個環保人的責任和使命。山東“十一五”環保工作目標就是到2010年,全省循環經濟建設初見成效,基本解決結構性污染問題,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重點流域和區域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60%的水體達到水環境功能區劃標準,所有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環境監督管理能力進一步加強,建立完善的具有山東特色的地方性法規、標準體系。
按照“著眼三年,突出今年,城鄉統籌,重點突破,整體推進”的要求,深入抓好“1369工程”,山東省將積極推進生態市、生態縣、生態示范區建設工作,開展自然保護區、生態功能保護區、“綠色學?!钡榷鄬哟蔚膭摻ɑ顒印<訌娨怨残l生為重點的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堅持開源與節流并舉,建立水資源綜合調度機制,統籌安排城市用水、農業用水、生態用水以及節水型工業;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確保人民群眾飲水安全。
山東以建設循環經濟示范區、生態工業園區、循環經濟試點企業為重點,系統推進“點、線、面”循環經濟綜合試點經驗。以建立“政產學研”環境科技產業發展機制為重點,擴大國際合作與交流。規范環保產業市場,建設全國最大的環保產業市場。[page]
按照“管住排放總量、嚴控廢物增量、擴大環境容量、用好資源存量”的基本思路,推動重點流域區域污染防治。加快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對污水處理廠建設運行監管,加快燃煤電廠脫硫工程建設步伐,優化城市產業結構、能源結構,推廣清潔能源,逐步提高機動車尾氣排放標準,控制機動車尾氣污染。
嚴格環境監管,出臺相應的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逐步完善山東地方法規和標準體系。建立區域生態補償機制、進一步完善環境標準體系、落實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審批責任制、繼續開展環保專項執法行動。
強化環境基礎能力建設,山東將進一步建設和完善城市環境空氣自動監控網絡、重點流域水質自動監控網絡、城市飲用水源地水質監測站和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測系統;積極開展跨行政區、跨流域的污染聯防,建立健全區域、流域污染事故預警預報及應急處理體系;加強危險廢物治理,實現危險廢物全過程網絡信息化管理;嚴格輻射環境管理,建立核與輻射事故應急響應體系和輻射環境質量監測網絡體系,形成省、市、縣三級輻射環境安全監管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