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野生魚是“激素魚”?
魚體內檢出環境激素可能導致“性早熟”
“我們吃的魚含激素?”日前,一家環保組織發布最新水污染調查報告《“毒”隱于江——長江魚體內有毒有害物質調查》,經過媒體報道后引發眾多南京市民關注,該報告顯示,在取自南京、重慶、武漢、馬鞍山四市長江中的野生鯉魚和鯰魚體內,測出了被稱為‘環境激素’的壬基酚和辛基酚。此外,部分魚體內還檢測出了重金屬。
調查報告提交國家環保部
28日,記者在該調查報告中發現,該組織在來自重慶、武漢、南京以及馬鞍山四市的野生鯉魚與鯰魚體內,檢測出了廣受國際關注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全氟辛烷磺酸,部分魚體內還檢測出了汞、鉛和鎘等重金屬。
昨天,該組織水污染防治項目主任武毅秀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說,南京8條魚樣本均檢測到“環境激素”。而在四市調取的野生魚樣本中,所有鰱魚肝臟樣本均被檢測出含有鎘,其中南京的鰱魚肝臟樣本鎘、汞含量最高。目前他們已經將該調查報告分別提交給了國家環保部和水利部。
環境激素可能導致性早熟
“我們在南京取了8個樣本。”武毅秀介紹說,之所以選擇鯉魚和鯰魚做樣本,因為它們既是長江流域最常見的魚類,也是老百姓最常食用的魚類。所有樣本都是由當地漁民提供的新鮮活江魚。樣本在收集到之后均由錫箔紙包裝,冷凍避光保存,隨后被運送至位于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實驗室。
據介紹,檢驗顯示,南京8條魚樣本中均檢測出壬基酚、辛基酚和全氟辛烷磺酸。其中,壬基酚和辛基酚是洗滌劑、紡織產品以及皮革涂飾中極為常見化學原料,而全氟辛烷磺酸則被廣泛應用于紡織品、地毯、造紙、防水涂料、消防泡沫等產品中。壬基酚、辛基酚兩種物質可導致雌性性早熟以及雄性精子質量下降、數量減少等性發育和生殖系統問題,而全氟辛烷磺酸對神經、內分泌等亦有干擾作用。
南京農委:無相關標準
南京農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南京的野生江鮮在市場上的銷售還是很少的,市民多數吃到的魚大部分都來自于養殖戶。而對于市場上的魚,往往采用的是抽檢。“主要是針對抗生素類藥物殘留、重金屬以及農藥殘留等指標進行檢查。”工作人員表示,就這幾年抽檢結果來看,南京的水產品合格率還是很高的。特別是無公害水產品和綠色食品水產品,這些指標的合格率均達到了100%。
該工作人員同時表示,魚體中被檢出的“環境激素”壬基酚和辛基酚并不在檢測范圍之列。國內的法律法規也并沒有此類物質的檢測標準。
新聞鏈接
環境激素
所謂“環境激素”,是指由于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而釋放到環境中的、影響人和動物內分泌系統的化學物質,由于它具有“類似”雌激素的作用,學術上稱之為“外源性內分泌干擾物”。
如何防范環境激素危害
如何防范環境激素的危害,專家給出了一些建議,例如,不要用泡沫塑料容器泡方便面,方便面容器90%是泡沫苯乙烯產品,它是一種致癌的環境激素;不要用聚氯乙烯包裝食品放在微波爐中加熱,因為在高溫條件下,環境激素雙酚A會從中滲出;對含有激素的藥要慎用;食用糙米、蕎麥、菠菜、蘿卜等,容易使環境激素二噁英從體內排出;多飲用茶水也有助于內臟中的環境激素排出體外。
綜合《南京晨報》、《市場星報》、《現代快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