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車、機器人、抗震樓……上海世博會囊括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前沿科技,在世博園里,可以盡情享受科技帶給我們的新奇和樂趣。
綠色、環保、低碳,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早已在本屆世博會上打下烙印,各國新奇建筑本身就是環保高科技的展示舞臺,還有零污染的無空調設計展館、各種清潔能源汽車……俯瞰世博園,處處皆環保。
“創新是科學與藝術的共同靈魂”,徜徉于上海世博園的眾多展館,對此便會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在世博會這個展示人類文明的大舞臺上,隨處可見科學創新與藝術創新的交融交織,到處都有人類智慧的光芒閃爍。
A
科技篇
世博會,一直被視為展示最新科技的舞臺。
2010年上海世博會,參展方更可謂是“各顯神通”,紛紛用最新科技手段進行著各自的主題演繹。
世博園里,中國館被譽為“東方之冠”,館內多媒體版的《清明上河圖》當為世博園里的“熱門之冠”。這幅“活”的《清明上河圖》不僅是現代高科技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的產物,而且賦予科技以美感,為觀眾再現了北宋汴京城的繁華市井生活。在約130米長的“墻面”上,放大近30倍的北宋張擇端的這幅傳世之作隨著日夜景的交替而變幻,上千個人物在其中活動,栩栩如生。
走進廣西展館,地面上是一個巨大的銅鼓鼓面,而圍繞在銅鼓周邊有6只青蛙造型的石像,每只青蛙的背上都有一個手觸屏,點擊一下,上面會出現廣西地圖,可以選擇進入不同的地市,瀏覽當地的風光。
其實,世博會更是未來科技的風向標。
在本屆世博會上,有近20款機器人亮相,讓科技愛好者欣喜不已。日本的機器人技術世界領先,此次亮相上海世博會的機器人是一位會拉小提琴的“伙伴機器人”。來自法國的機器人名為“鬧鬧”,半人高的身材,黑白相間的外殼充滿時尚氣息,兩只圓圓的眼睛炯炯有神,不論是長相還是動作都憨態可掬。
在眾多外國展館中,最受歡迎的德國館、意大利館、沙特阿拉伯館無不體現其高科技的發達程度。統計顯示,上海世博會開園至今,平均排隊時間最長的展館幾乎也都是科技含量最高的展館。
B
環保篇
本屆世博會上,由新科技、新模式引領的交通“環保風”正勁吹。
無論是在展館內,還是在世博園公交線路上,各種造型各異的電動汽車成了上海世博會的熱門展示品,這些清潔能源汽車吸引了眾多參觀者的目光,也向參觀者傳遞著未來汽車發展的主攻方向。
世博園內,展館本身也是環保高科技的展示舞臺。
麥秸稈一直是令各國頭疼的農業廢棄物,通常的處理辦法就是簡單焚燒,這種做法只會制造更多的二氧化碳,加快氣候變暖。而浦西園區的萬科館,則是以麥秸稈壓成的板材作為外墻材料,7座小展館連接成了一個整體,就像是7座金燦燦“麥垛”。或許在我們固有印象中,麥秸稈做成的東西,不夠硬度,不夠牢固,其實這種觀念已經“落伍”。記者了解到,目前,國際上用秸稈制作板材的技術正在悄然興起,秸稈加上環保膠,在高科技流水線上經過一番風干、打磨、壓制,堅硬的秸稈板就可出爐,而萬科館正是這種新環保技術的嘗試者。
如果沒有專門的提示,你大概不會相信,“冰壺”芬蘭館所用的建筑材料也源自垃圾。從外形上看,白色的芬蘭館外形輕盈圓潤,展館周身包裹的2.5萬塊白色“冰塊”賦予整棟建筑物大理石般的光澤,其實,這些白色“冰塊”正是用垃圾制成的木塑復合板。這些復合板中有60%的成分來自一種不干膠標簽材料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這種新型環保材料能夠抵抗各種惡劣環境,也襯托出芬蘭館清新、簡約的風格。
而日本產業館的外墻是用1萬根廢棄單管搭建而成,瑞士館的外墻是用大豆纖維制成,既能發電又能天然降解,西班牙館還特意采購了一大批草柳編織的藤條……這些,都讓人看到了屬于這個時代的綠色環保理念。
C
創新篇
上海世博園中,許多展館門外都排起蜿蜒曲折的長隊,有時參觀者需等待5、6個小時,才能一睹展館“芳容”,真可謂“無怨無悔”。其實,真正吸引觀眾的正是那些奇思妙想的創意。
長得像“蒲公英”的英國館,是最讓人為創意而折服的展館。
英國館是一座名為“創意之館”的建筑,其設計是一個開放式公園,該館外部由大量向各個方向伸展的觸須組成,每根觸須頂端都有一個細小的彩色光源,這些光源可被組合成多種圖案、顏色和信息。所有的觸須都在風中輕微搖動,形成展館表面永遠變幻的光澤和色彩。此外,英國館還有一個更精彩的創意,該館中心建筑“種子圣殿”就像一顆糖果,而高低起伏的敞開式公園就像被打開的糖紙,整個國家館就像是英國送給上海世博會的甜蜜禮物。所以說,英國館的全部精華都已經凝聚在了這座建筑的外觀創意上。
在世博園中,東道主對于能耗的節儉,可謂“錙銖計較”,一個小小的節能創新,往往能節省出巨大的價值。
參觀中國館時,不巧恰逢天降大雨,但記者卻注意到,中國館的雨水收集系統令人“拍案叫絕”,該收集系統可將收集到的雨水進行綠化澆灌、道路沖洗等,而且中國館的冰蓄冷技術可以利用晚間電能制冰,白天釋放冷源,起到調節用電峰值的作用,整個場館每天可節省近10%的用電量。
另一個讓人“嘆為觀止”的創意同樣是來自東道主的建筑。整個世博園內,空間和占地最大的建筑――世博軸內,巨大的空調系統竟然全部不用電,而是利用所毗鄰的黃浦江天然水源為其提供全部空調能源。
這也讓記者聯想到,這種利用天然水源提供能源的空調系統,不但節約了電能,而且降低了空調系統的建設成本,這項“節能”新創意,將來或許能成為國內有相應條件地區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