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交界,鐵寨是界山。
鐵寨是未開發的原生態自然景區,也是戶外網站“在路上”驢友們的“后花園”。9月11日,幾十名驢友聚集,不知是第多少次進軍鐵寨。
鐵寨水庫附近,驢友們看到,好多地方留下觀光客丟棄的垃圾。在他們的多次提示下,有游客收拾了部分垃圾。忍受不了垃圾“刺眼”,驢友們將垃圾盡量收集,帶出了水庫地段。
“在路上”戶外運動資訊網,這個擁有6000會員的大型俱樂部里,卻另有一批“老驢們”,與自然親近得久了,得到的快樂太多,于是發自內心的喜歡,于是心懷感恩,又于是,他們變身“環保衛士”,抵制景點垃圾,倡導健康徒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他們遵循戶外準則——
除了腳印,什么也別留下;除了照片,什么也別帶走。
行者“老黃”:
最美的風景在路上
61歲的黃顯文看起來意氣風發,但他卻是有著10年戶外經驗的“老資格”。2003年加入“在路上”至今,他幾乎走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我認為,最美的風景不在風景點,而是在旅行的路上。”
作為組織管理人員之一,對于“在路上”所舉行的大大小小的活動,老黃要求,起碼做到“四個一點”:一點情操,一點時間,一點身體,和一點資金。“旅行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項目,游山玩水以外,讓自己增加知識積淀,對環境深度思考,才是親近自然的樂趣所在,這是一種生活。”
創始人“難民”:
生態徒步原則要記牢
注冊加入“在路上”,成員的第一項任務,便是學習“新人成長貼”。除了介紹戶外運動,告知所必須的裝備、注意事項、跟車露營等野外技巧外,首當其沖的,便是生態徒步的七大原則。
這便是網站創始人“難民”倪波給團員們立下的“規章”:檢視所經之處,把廢棄物、食物殘渣及紙屑都帶出去; 置排泄物的小洞必須六至八寸深,離水源、營地及步道至少兩百尺,事畢掩埋并掩飾;盥洗或洗碗時,提水到距河或湖兩百尺處,少量使用可自然分解的洗潔劑;維護巖石、植物與其他自然物原貌,不要碰觸文化或歷史遺跡;尊重野生動物;尊重其他游客,避讓負重游人,別讓你的聲音掩蓋了大自然的聲音。
“在路上”行動:
發起多項實地環境調查
“我們一起,尋找十條湖北最大的母親河!”2009年11月22日,“在路上”資訊網首頁一條召集令,拉開了這項環保行動的序幕。
用發起人倪波的話說,“戶外不再是一個簡單的運動,我們在戶外時,應該更多的關注更多人文歷史、發現未知,用行動事實來保護養育我們的母親河。如果你希望為湖北戶外和環保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我們一起去完成這項浩瀚的工程!”
驢友們紛紛報名。為了完成它,“在路上”出資購置橡皮艇沖鋒舟,驢友們自備潛水服、頭盔、防水包袋、透水鞋,并開展一系列水上項目培訓。
今年1月2日,冒著凜冽寒風,這群“涉水”團隊首站來到灄水河;在新洲倒水河,驢友們探訪了鄂東第一河;今年5月22日,團員一行又從漢川劃行至東西湖石榴紅村,與52公里漢江親密接觸。沿途拍下照片作資料留存。
老黃說,河流調查只是一個開端,尋訪湖北十大古鎮、生態線路的發現之旅,都為接下來的旅行增添意義。
圖為“在路上”皮劃艇隊首漂漢江。由“在路上”驢友“老黃”提供
文/記者 劉元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