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車是川大學生往返于望江與江安校區之間最普遍的交通工具,但近日,有的學生卻受邀“蹭”學校老師的私家車,不僅免去排隊候車之苦,省下一筆交通費,還在旅途中聆聽老師的教誨。原來,開車上課的法學院副教授王竹倡導環保出行,召集學生免費搭乘自己的私家車,一起往返兩個校區。
但是,一些學生似乎不太“領情”,他們不相信真的有“免費的旅程”……
緣起:
老師在美國常“蹭”車
與川大的許多老師一樣,王竹住在城區,一周中有好幾天需要往返于江安和望江兩個校區上課。
16日清晨,他路過望江體育館的校車候車點,看見排隊候車的學生,突然有了一個念頭:為什么不合理利用資源,每次免費帶上幾位學生呢?
在江安校區上完課后,他召集了4位認識或不認識的學生免費搭他的私家車,一起回望江校區。“既低碳環保,又能讓學生節省車費,還可以旅途解悶。”王竹曾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和耶魯大學做過訪問學者,“這樣的出行方式在美國大學校園里極為普遍。”
他說,康納爾大學距離紐約市區有四五個小時的車程,沒車的學生去紐約并不是很方便,教授等“有車一族”去紐約,往往會召集這部分學生“搭車”,一般采用免費、AA油費,或象征性地收取少量油費,學生和教授的交流很好。
王竹自己曾親歷過多次搭車:旅途中一路暢談,達到目的地后,一般只需支付幾美元的油費甚至不用付錢,印象相當深刻。
學生:
大多不相信“免費旅程”
雖然第一次召集學生搭車比較順利,也有一位學生固定搭車。但接下來的幾天,王竹卻遇到了一個難題:大多數學生還是不相信有這等好事兒,每次要找齊4個人都很困難。
于是,他在廢舊論文紙的背面打印出4句話:“教師私車,免費搭乘。環保同行,歡迎參與。”每次出發前,那位固定搭乘的同學就拿著紙張去宣傳,尋找愿意一起搭車的同學,但是效果不佳。
昨日中午,記者隨機采訪了幾位在望江體育館附近等候校車的學生,他們都表示不相信有“免費的旅程”。至于不相信的原因,同學們有點支支吾吾,大體是“怕遇上壞人。”
那么,王竹的免費搭乘計劃會是“一廂情愿”嗎?川大研究生吳迪說,“兩個校區之間的交通主要依賴校車,單程3元,車程半小時,有時還經常排長隊。免費搭乘的需求量應該很大。”
吳迪曾在16日返回望江校區途中搭乘過王竹的私家車,“短短的旅程,和王老師聊天收獲很大。”他還算了一筆經濟賬:如果每周去江安校區上兩次課,每周的校車費用要12元,一個學期就要200多元。如果有免費的車,確實可以節省一筆開銷。
希望:
更多有車的老師加入
“我希望更多開車往返的老師能加入,這畢竟是一件很環保的事兒!”王竹說,校園里的環境較為單純,開車的很多都是老師,搭車的多半也是學生,每天開車往返于兩個校區上課的老師超過百名。如果每輛車搭載4名學生,數量也很龐大。
他提議說,學校可以在兩個校區的校車候車點附近分別設立“免費搭車”的候車點,有條件的教師可以開車去那里捎帶學生,有需要的學生也可以在那里等候。這樣也能消除學生對于“免費旅程”的疑慮。
美國的大學又是怎樣解決可信度問題呢?王竹說,康奈爾大學有個Forum系統(校園BBS),拼車召集、拼車需求等都在上面及時公布,找到需要的行程信息非常容易;由于經過學校師生的共同認證,可信度較高,還可以通過郵件列表及時確定下來。
早報記者黃遠攝影劉筱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