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錢,有附加值
舍本告訴本刊記者,加州是嬉皮士的大本營,綠色住宅連同相應的生活方式在這里推廣、流行似乎順理成章,一些好萊塢明星在加州置業時專門在官方指定的綠色住宅名單上挑選物業。但在別的地方人們接受綠色住宅還有障礙。大家都能理解吃有機食物、用可生物分解的洗滌劑、垃圾分類回收是環保行為,但在考慮綠色住宅時,大多數人以省錢為前提,而不是關愛地球。
這一住宅消費特點在英國也很顯著。英國新任首相大衛?卡梅倫是熱情的環保主義者,騎自行車出門,幾年前就在諾丁山的私宅上裝了水循環系統、風力發電機、太陽能電池板,但他沒能做好風力發電機、太陽能電池板的形象代言人。這兩種商品在建材超市百安居、家電連鎖店Curry's有售,9塊裝的電池板套裝,免安裝費9000英鎊,銷售得并不好,盡管該產品的廣告說,它們能讓3~4個臥室的住宅節省一半的天然氣、電費用,7~18年便可收回購買成本。據Curry's調查,消費者普遍愿意為良好的隔熱、節能材料買單,因為它們的省錢功效立竿見影地體現在了水電氣賬單上,但對環保建材、設計合理的公共交通路線——可以減少對私家車的依賴,往往顧不上想道德問題。
舍本建議居住者換個角度看綠色住宅:不要只看到你投巨資為住宅安裝能源再生系統,等20年才能收回投資;綠色住宅最重要的是采用了諸多節能措施節約了電量的消耗,把能源保存起來轉到下一次產生同等能量,同時減少了制造電能的空氣污染,通過這個轉換過程,居住成本降了下來。這么看,綠色住宅稱得上是省錢的房子。普通住宅增加不超過5%~7%的建造成本就可實現節能60%,節能建筑投入使用后減少了水、電、采暖等能源費用,增加的造價5~8年能收回,總成本甚至可能比耗能建筑還要低。況且還有一些建筑節能舉措是不需要多掏錢的。
綠色住宅在使用時有個“全壽命成本”。全壽命成本包括:初期的建造成本,這是一次性的;消費期的消耗、維護運行成本。大多數購房者往往只注意到了總房價,而沒有計算分落在“使用年”上的價格。環保住宅采用大量實用技術,科技含量高,是綜合性能較好的長生命周期的住宅,相比性能和質量差、運行費用高、使用年限短的住宅,分攤在每個使用年的購房成本,還是比較低的。在漫長的住宅消費過程中,住宅的運行成本是很可觀的。根據美國的經驗,初期建造成本只占住宅生命周期成本的5%~10%,而運營、維護成本卻占到60%~80%,但消費者往往忽視這一點。他們更想不到,節能環保提升了房子的附加值,保證他們在晚年想住到養老院時能把房子賣個好價錢。
附加值在哪里?
去年,丹麥第二大城市奧胡斯郊外建起了一座全太陽能住宅——“動感之屋”(Action House)。這座獨立住宅鋪設了50平方米的太陽能電池板,房屋的地板采暖、家電運轉所需的電能全部來自太陽能。如果遇到陰天,有備用的電泵。窗戶面積很大,面積占地板面積的40%,是一般住宅窗戶面積的2倍,最大可能地增加了采光,在陰郁的雨季、漫長的冬季室內也很明亮,降低了電能消耗。有人稱這宅子是“保姆房”,意思是一個無形的保姆給了你最貼心的照顧。房子里配了2個平板電視,1臺洗衣機,但沒有耗電大的烘干機,能耗定在每年4000度電,比丹麥家庭的年平均耗電量稍低?,F在一對夫婦帶著兩個孩子住在里面。
“動感之屋”的項目經理里克?里爾多德特(RikkeLildholdt)對本刊說:“很多人認為環保生態的綠色住宅用起來必定很麻煩,你要自己種菜什么的。其實不然,住在‘動感之屋’里是很舒適的?!蹦氵B開窗戶都不用動手——室內的小氣候靠電腦控制,通過自動調溫器,根據溫度、季節、一天內時間的變化開關窗戶。如果居住者自己開了窗戶,每一個小時窗戶就會自動關上一點。
現在歐洲正在修建9座“動感之屋”,里爾多德特有些不好意思地說,“動感之屋”的建造成本有些貴,屬于“勞斯萊斯版本”的住宅。但她強調,作為地產商品,售價約56萬歐元的“動感之屋”不會貴過普通的3間臥室的公寓。她說,據相關的公式計算,“動感之屋”多余的電能可以賣給丹麥國家電網,30年里就能收回房屋的建造成本?,F在電動汽車大量上市,在車庫需要充電器,太陽能電池板制造的電能可以為其充電。
綠色住宅產生的清潔能源增強了它的市場競爭力。袁鑌教授算了筆賬,按美國一些州的規定,太陽能光電板白天向電網供電,每度電成本3.8元,國家收購價4元,晚上業主用電時再向電網購買,每度3.5元。一進一出,屋頂上的光電板為住宅增加了收入。
袁鑌指出,在我國目前政策上不支持私人太陽能發電;而且生產一度太陽能電的成本是3.5元和3.8元,買一度電不到0.4元,差價幾乎有10倍?!斑@兩個問題不解決,太陽能發電就很難繼續?!蔽覈G色住宅上的太陽能光電板產生的能源多用于照明,節省了變配電設備、纜線、開關等的投資,基本沒有運行費用。在房價飛漲的今天,這倒是我們可以掌控的居住成本。
“被動屋”的德國道路
“被動屋”每平方米每年的取暖能耗為15千瓦,是普通房屋的1/10。在德國零下14攝氏度的冬天,20平方米的房間只要安裝兩個75瓦的白熾燈,就能把室溫維持在20攝氏度?!氨粍游荨钡母拍钇鋵嵤钦Q生在中國。
記者◎蒲實
沃夫岡·費斯特(WolgfangFeist)博士是德國生態建筑進程的參與者與見證者,他在德國達姆城創立的被動屋研究所引導了德國節能建筑標準的制定。沃夫岡·費斯特這樣向本刊記者解釋“被動”概念的技術背景:“要在一個房間里實現讓人舒適的溫度,有兩種不同的路徑:你可以簡單地把空間包裹起來,比如用一個帳篷。帳篷不斷向外界散熱,如果不加熱,屋里屋外就會一樣冷,你需要用積極的方式,比如安裝一個耗能的加熱器來維持室內舒適的溫度。
另一種路徑是,給包裹空間的表面加隔離層,室內的熱環境將處于穩定狀態,一旦停止加熱,室內空氣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冷卻下來。這樣的建筑,就處于被動的舒適狀態?!粍印褪侵覆恍枰蚩臻g表面提供能量的技術,它利用環境的物理屬性來生成這個表面。它不僅應用于建筑,還被用于很多地方,比如太空船——你既可以用一個火箭,以巨大的能量把太空船發送到木星,也可以利用木星的重力場來給太空船加速?!?/p>
1979年的石油危機引發了西方在建筑學領域的生態探索,節能建筑的實驗在世界各地出現。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瑞典、丹麥這些北歐國家就已經有了立法,要求新建筑必須達到一定節能標準,墻體絕熱層、熱回收、空氣封閉性、通風控制和隔熱玻璃等已經可以把建筑能耗降低到過去的1/3。費斯特告訴本刊:“正是那個時候,瑞典倫德大學的建筑系教授、我的老朋友博·亞當姆森(Bo Adamson),從中國帶回他的經驗。
當時,中國長江以南的住宅不允許安裝供暖設備,在一些貧困地區,住宅內部空間的小氣候環境很差。亞當姆森為中國政府所做的研究,就是在沒有供暖的限制條件下改善這些住宅的內部環境,他把這些建筑稱之為‘被動屋’。當我們在倫德大學見面時,他告訴我,中國的‘被動屋’概念值得在歐洲一試。1988年,我們開始研究歐洲建筑內部空間的熱行為,歐洲‘被動屋’雛形由此誕生于大學研究所實驗室的模擬試驗,它一步從每天耗能100瓦/平方米跨越到15瓦/平方米?!?/p>
亞當姆森和費斯特于是成立了被動屋研究所來實現實驗成果的產業化。1984年,德國頒布了建筑熱防護法令(1995年修訂),一些建筑企業也在尋找節能之道。1991年的第一座“被動屋”是由4個私有企業組成的“被動屋開發商協會”出資修建的,4座房子排成一排,每間房子156平方米。這些原型房子采用3層隔熱玻璃,取代了當時普遍使用的雙層玻璃,以增強熱防護效果,還通過縮小南窗戶和增加北窗戶隔熱能力的方式來減少能耗。原型采用太陽能集熱器來加熱水,用地下熱交換器來預熱空氣。這些建筑部件當時在市面上都找不到,由4個私有企業單獨生產或在實驗室手工制作,非常昂貴。黑森州環保部的評估是,它的建造成本比普通建筑高出50%。
但重要的是,“我們用了極為精確的監測設備來獲得相關數據。一些合作企業看了被動屋的監測數據說,好,我們來生產房子上的這種超級隔熱窗框,或者其他的建筑部件”。從這幾個私有企業開始,研究所幫助越來越多的德國中小企業研發它們所需的節能建筑部件,從窗框、墻體到通風系統、熱回收系統,再到被動屋專用的熱力泵等?!斑@些建筑部件逐漸在市場上出現,而市場的成功是自我延續的過程,越來越多的企業和資金參與,規模和產量不斷擴大,價格也相應降下來。我們現在有80多種不同類型的窗戶和窗框,合作企業中有50多家制造商。建筑師也在這個過程中參與進來,被動屋的設計概念也越來越多樣化?!?/p>
被動屋最初為什么會在市場獲得成功?它要求質量更高的隔熱窗框,更厚的絕熱層,效率更高的熱泵機組和通風系統,這些都提高了它的造價。但費斯特說,在德國市場發育較成熟的地方,被動屋的造價已經降到平均比普通房屋高5%~8%,一般德國人也買得起了。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