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吉林市永吉縣一拉溪鎮(zhèn)的新加坡食品工業(yè)園建設現(xiàn)場,兩年后,由這個基地生產的蔬菜、肉類將走上遠隔幾千里的新加坡人的餐桌。吉林是有名的重化工城市,而一向對食品安全要求近乎苛刻的新加坡人為何放心地把全國400多萬人的“菜籃子”放在這里?
新加坡華德集團主席白振華給出了答案:“吉林的環(huán)保是公認的,你來到吉林,你可以看到天空是藍的,吉林是一個重工業(yè)城市嘛,但是現(xiàn)在已經逐漸在改變,隨著工作的進展,我自信也相信吉林市在這方面的環(huán)保會做的越來越好?!?
按照計劃,新加坡將在吉林市食品基地投資總額超過1100億元人民幣。作為新中國化學工業(yè)的搖籃,直聳云天的黑煙囪、冒著白汽、飄著各種氣味的化工車間是這個城市最早的名片。在造紙廠附近住了幾十年的董桂榮大媽一提到過去的松花江就不由自主地捂了捂鼻子:“我記著以前年輕的時候吧那個江跑那味,可腥人了!臭烘烘地說不上是啥味!那走到那嘎達都得捂著鼻子走。”
曾深受過污染刺激的吉林市痛定思痛,下決心從轉變增長方式入手,徹底扭轉對重化工業(yè)的依賴,吉林市副市長王志厚:“我們吉林市的發(fā)展既要突出工業(yè),也要突出農業(yè),既要突出現(xiàn)代服務業(yè),也要突出發(fā)展我們的第三產業(yè),所以我們必須在轉變增長方式的過程當中,不斷地提升農業(yè)產品在我們整個經濟發(fā)展當中所占的比重,那這樣對于水質,對于空氣,對于環(huán)境,都提出了一個新的要求?!?
轉變在悄然中進行,化肥廠的舊車間拆了,電石廠的黑煙囪滅了,化工廠的廢水經過處理達到了能養(yǎng)觀賞魚的飲用標準……
這里是距離吉林市中心只有幾百米之遙的松花江江心小島,幾千只野鴨已經把這里當成永久棲息地。市民們把來這里喂鳥當做一大樂事。護鳥人任建國說,從每年野鴨們不斷增長的飯量,就知道這里的水鳥越來越多了:“一開始是投喂一洗臉盆,現(xiàn)在是一麻袋一麻袋喂,這一冬天就是四十二噸?!?
一個又一個脫胎換骨的轉變,使原來一直依靠重化工業(yè)一枝獨秀的吉林市挺起腰桿向高碳經濟說不。2009年,吉林市成為國內首個試用低碳城市標準的城市。今年,由國家4部委和吉林市共同制定的《低碳經濟路線圖》剛剛出爐:到2020年,吉林市單位GDP能耗和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降低5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