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馮蘭藺
晚報訊 閘北區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工程師丁琪彬最近發現,由于充電電瓶車不符現有車輛上牌標準,被大力提倡的環保新能源車遭遇了“戶口”尷尬。身為民建會員的他,向市政協遞交了一份“社情民意”,建議盡快完善相關標準。
環保新能源車使用清潔能源、無尾氣排放污染,符合未來的節能環保發展趨勢。“社情民意”指出,在世博期間,這一新科技被大力提倡,在本市公安、城管等部門進行推廣使用。這其中也包括丁琪彬所在的環衛系統。但是當這一新科技在現實中上路,卻遭遇了麻煩。丁琪彬說,前一段時間,區里所在的一線環衛公司反映,這些價格實惠的充電電瓶新能源車上不了牌,“沒了行駛證,上路就意味著‘非法’。”既然無法“上牌”,駕駛員的資質也無法限定,“一旦發生交通事故,即便錯誤不在充電電瓶車,用車單位和駕駛員的權益也將得不到任何法律保障。”
數據顯示,僅以環衛系統為例,截至目前,閘北區現有各環衛作業公司上路的同類車輛達195輛。據此推算,全市18個區縣每天約有上千輛無牌照新能源電瓶環衛車在馬路上作業。
這不能不讓丁琪彬擔心,他專門跑去本市的機動車車管所咨詢。對方承認確實如此。由于國家尚未出臺新能源車輛的界定與上牌標準,根據我國現有的《上牌目錄》,目前大部分使用的環衛作業充電電瓶車,既不屬于機動車,也不屬于非機動車。因此,機動車車管所和非機動車管理所拒絕給它們申報“戶口”。也就是說,從法律角度而言,這些環保新能源車都是非法的“黑戶口”。
好用、實惠、又低碳的東西,為什么不合法呢?丁琪彬在“社情民意”中呼吁:車管部門盡快完善準入標準,給它們一個合法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