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在沈陽工業大學舉行的“印信通”大學生低碳環保創意大賽(遼寧賽區)頒獎儀式上,100名大學生和團隊獲得了由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資助的66萬公益基金 。其中 “自發電門燈”和“綠色秸稈炸彈”環保創意方案分別獲得10萬元資助。
此次大賽由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聯合遼寧省環境保護廳、共青團遼寧省委員會共同主辦,北京印信通電子印章安全認證中心公益捐贈。活動自7月2日啟動,歷時三個多月,共收集參賽作品200多份,涉及沈陽、大連、撫順、丹東、錦州等城市的近百所大學。作品內容涉及涵蓋了農、林、牧、漁、建筑交通、信息文化等領域的低碳節能、綠色生產、生態恢復等環保課題,創意新穎、涉及面廣,充分展示了當代大學生關注環保、勇于創新、敢于實踐、與時俱進的精神風貌和社會責任感。大賽組委會本著公正、負責、權威的精神,組織環保、高校和企業界的20多名專家對參賽方案進行評審,最終評出一、二、三等獎10名、優秀獎10名和紀念獎80名。
大賽首先選在遼寧地區高校開展,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遼寧省作為傳統老工業基地,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由于長期的工業發展和資源貢獻,使生態環境面臨著嚴峻的形勢。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走出一條新型的綠色發展之路,建設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遼寧成為了社會的共識。近年來,通過重污染企業搬遷、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升級,生態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一批新型環保產業開始起步。在這樣一個關鍵時期,發動和培育大學生參與環保創意活動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大學生是社會的未來,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不僅有活躍的思維和進取的精神,同時也是社會潮流的引領力量,尤其是置身在建設生態遼寧的環境中,在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能在環保產業創意方面進行探討和實踐,無疑能對經濟社會發展和大學生創業就業產生積極的作用,是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在評選獲獎作品中,不乏有操作性很強的方案,有的經過組織策劃后可形成產業,有的則無需復雜的程序和較大的投資即可投入運行。如“自發電門燈”方案利用我們每天進出的門軸轉動,在進行很小的投入和安裝改進后,就能實現動能向電能的轉換,為我們的生活提供服務。“綠色秸稈炸彈”方案,利用秸稈粉碎技術對種子的包裹,通過飛機播灑或人工播種,即可在沙漠和荒蕪地區植被種植進行生態恢復。“太陽能智能交通信號燈”方案,在城市交通快速發展的形勢下,通過太陽能為城市無以計數的信號燈提供電量,對城市節能減排具有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