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報記者 張建群 報道
“吃”進去的是家家戶戶的餐廚垃圾,“吐”出來的是有機肥料,更令人贊嘆的是,廚余垃圾減量率達到九成以上。記者昨天獲悉,作為本市居住區“生活垃圾減量化”試點小區,朗潤園小區日前首批產生了300斤的特殊肥料。
廚余垃圾“蒸發”九成
在每天大量生活垃圾中,餐廚垃圾占有相當大的比重。本市今年八月推出“垃圾減量”試點項目之后,作為兩家試點小區之一的朗潤園,提出了“廚余垃圾不出小區”。
昨天,物業管理服務中心的高睿馨經理介紹,小區與相關生物科技公司合作,目前共配置了三臺廚余垃圾生化處理機,對廚余垃圾進行生化處理。在經過一個周期之后,產生了300斤環保綠色有機肥料。
別小看這300斤的肥料,其原本的垃圾“體量”重達30000斤,也就是說,該小區廚余垃圾不僅不出小區,而且“減肥”達到了九成以上。工作人員介紹,在廚余垃圾中,一部分的水分被處理蒸發,處理機中的菌種不斷蠶食消耗廚余垃圾,并產生出有機肥料。
垃圾分類進入每家每戶
居民家中的廚余垃圾每天要分類,而且要從家家戶戶收集,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推行垃圾分類之后,本市的很多社區內都擺放著可回收物、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三色垃圾桶。而在朗潤園小區,這一分類已經更加細化,進入了每戶居民家里。
從今年2月開始,朗潤園將分類桶派送到每家每戶。 1000多戶居民收到了容量各為11.5L的雙色垃圾桶,一只為灰色,一只為藍色。這些都是由物業統一規格定制的可回收物和廚余垃圾兩個垃圾桶。
小區還在樓道、單元門等公共區域設置了分類垃圾收集容器。在推行的初期,小區每天有專人定時定點上門回收分類垃圾,并不斷地引導業主自行分類投放。小區中還活躍著一批環保志愿者,當發現有人不按照規定投放,便會上前勸導。
廚余垃圾占比五成左右
對于廚余垃圾的率先分類,復旦大學城市環境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星翼教授表示十分贊成。 “上海每天產生上萬噸的生活垃圾,其中剩飯剩菜的廚余垃圾量很大,大約要占到一半左右。 ”
“廚余垃圾如果能減量,城市的垃圾處理壓力就會降低很多,減少對填埋土地的需求,減少環境污染。 ”戴教授認為,要讓廚余垃圾在小區“內部消化”,要以居委會或者物業作為單位,政府應該對此給予相應的補助和獎勵。
市廢棄物管理處有關人士介紹,本市年底還計劃推出針對區縣、街道和物業的三級激勵機制,以進一步推進生活垃圾減量和分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