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講究一葉知秋,英國人也有自己看季節變化的竅門:朋友間看到如樹葉般飄舞的賀卡,圣誕節就要來了。
有種說法是賀卡起源于1840左右的英國。那是現代郵政業開辦的年代。被廣泛譽為賀卡發明人的亨利·科爾爵士是個傳奇人物。他做過工業設計,又是兒童文學作家。1843年,科爾委托畫家約翰·霍斯利替他設計了售價1先令的商業發行的圣誕賀卡,當年共發行2050張。借助當時1便士郵政,寄送賀年卡很快便流傳起來。
當時1先令加1便士的一張小小賀卡,到現在已發展成一筆大生意。英國人每年花在形形色色賀卡上的錢超過13億英鎊,這個產業的規模甚至超過了他們喜歡的咖啡的銷售收入。不過這也可以理解,因為英國人把送卡當成一種生活方式。據統計,每個英國人平均每年寄出55張賀卡,發卡數量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無論結婚、生日還是洗禮,也無論復活節母親節等紀念日,一張賀卡都是必備之品。當然在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里,圣誕卡更是像巧克力一樣的必備品。因此,在街上經常可以看到進行圣誕采購的英國家庭,在紙袋里裝著一包包的賀卡。
然而,隨著經濟危機對人們生活影響越來越大,英國人對傳統賀卡的熱情正逐漸消退,過去兩年里,傳統賀卡的銷量減少2000萬張。畢竟一張賀卡連買帶寄,一般都要花上兩英鎊,而在網絡時代取而代之的電子賀卡,相比之下幾乎沒有成本。因此只要不是太需要擺譜的,英國人也慢慢只寄上一封電子賀卡以表敬意。
囊中羞澀的年輕人是推動電子賀卡流行的生力軍,他們認為與通過郵局寄送傳統紙制賀卡相比,花費低廉,操作也更為簡便快捷。當然,也有不少人拿電子賀卡更加環保說事,因為這一張張賀卡的制作要耗費大量的木材,在英國本土每年因此砍掉的樹木達到2.4萬株,同時也會增加2600噸的溫室氣體。大多數人在收到賀卡之后都沒有保存的習慣,丟進垃圾箱的賀卡相當于木材的極度浪費。
面對這種指責,傳統賀卡也積極應對,使自己變得更加“綠色”。比如現在英國的環保組織開始了龐大的賀卡回收工程,回收來的賀卡經過加工還可以重新制作下一年的賀卡,朋友的祝福不斷,賀卡的傳遞也在繼續,木材和紙漿始終在循環使用,現在這項活動已經成功回收了100萬張賀卡,很多英國人還在不斷的將廢棄的賀卡投入環保箱內。
當然,比環保組織原意賀卡“綠”起來的是慈善組織。因為英國每年出售的賀年卡相當部分還就是各種慈善組織發行的,買卡的人買了寄給親友送去一分溫馨,同時也幫助他們的事業集了資。而只有傳統賀卡更受人歡迎,他們才能為慈善事業募集到更多的資金——從這點上講,他們是反對電子賀卡的。孔令龍發自倫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