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西安12月10日消息(記者王朝宇)路與自然和諧、路與人和諧,陜西省高速公路建設突出生態環保。從陜西高速公路第二個1000公里高速公路開始起步,無論從穿越黃土溝壑區的黃延高速、還是穿越沙漠的榆靖高速等都將環保理念貫穿于施工建設的全過程,尤其是穿越大秦嶺的西漢高速,在建設過程中更是體現了高速公路建設零開挖,確保不留下建設痕跡,最終達到了車在路上行,人在畫中游的環保境界。進入第三個1000公里建設期后,陜西交通系統將建設生態環保工程作為工程建設的首要考慮問題和實施重點,為陜西建設生態環保立體交通網打下堅實基礎。
建設中的十天高速安康至漢中段,發展生態環保交通這樣的理念,從設計、施工和管理等各個環節付諸實踐和不斷完善。安康西管理處成立綠化工作小組,協調綠化施工與土建工作界面交接,督促防護工程的進度,落實了所有上邊坡以栽植2年生紫穗槐為主的綠化工程計劃,研究制定了每一處上邊坡綠化工程方案。管理處還從建設環保型和生態型公路的總要求出發,充分利用陜南當地自然地理、水文地質條件,選擇易成活、易管護的鄉土適生樹草種植,并經過實地考察和比對綠化方案,優化綠化及生態防護設計。
2010年7月,在安康西路基試驗段2標,有2000-3000平方米剛施工不久的邊坡此時已是綠意融融,讓人不得不駐足停留。這是引進土壤菌永久綠化技術的一處試驗段,采用邊坡綠化噴播法進行施工的。這種工藝與傳統的噴播法不同之處就在于,以往只是單純的將樹種噴灑巖石表面,根系只懸在巖盤的上面,施工覆蓋層將隨著養分的消失而逐漸枯死、剝落。而采用土壤菌永久綠化法,則是在巖石表面播撒有效土壤菌,使巖石的風化、土壤化過程加速并持續進展,將含草、灌、喬樹種的營養層均勻地噴播到巖石邊坡上,最終在巖盤上生長出植物,施工一個月后就可全面見綠,3年后可以成林。據了解,應用土壤菌永久綠化技術,造價與常規方法基本相當,甚至更低,特別是后期無需人工養護,真正實現復綠“零養護”、永久性復綠、100%的綠化。
連霍線潼關至西安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是全國第一個大面積使用泡沫瀝青冷再生技術的改擴建高速公路,充分利用廢舊瀝青,不僅充分考慮了節能環保的建設理念,同時還起到了節能降排的效果,僅此一項,節約工程造價約2800萬元左右。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環保效應為陜西公路大修、改擴建提供了可供借鑒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