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環保訊 12月13日,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博士方舟子在科學發展觀與環境保護高峰論壇上說,轉基因作物對環境保護的益處是實實在在的,而它們對環境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從未發生過,即使發生了也不可怕。
方舟子說,自去年抗蟲害轉基因水稻和植酸酶轉基因玉米獲得安全證書以來,媒體和網站上有關轉基因作物的爭論就沒有平息過。近日抗蟲害轉基因水稻研發者、華中農大張啟發院士到中國農大做學術報告,遭到某些校外人士有組織的攪局,攪局者高呼打到“漢奸”、“賣國賊”,甚至還朝張院士扔了茶杯。
轉基因食品在被批準上市前都已經過了嚴格的安全性檢測,其安全性獲得了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科學理事會等國際權威機構的肯定,在學術界并無疑議。美國人普遍食用轉基因食品已有十幾年的歷史,迄今未發現一例不良反應。
轉基因技術對環境的影響則是屬于層次高一些的問題,在學術界內也會引起爭議。但是對此的擔心也是有意無意地被夸大了。經常被提及的是擔心種植了轉基因作物后,其花粉與周圍的其他植物、特別是該作物的野生種進行雜交,造成“基因污染”。例如擔心轉基因水稻的基因會“污染”了野生水稻,所以在有野生水稻的地區就不計劃種轉基因水稻。這其實并非轉基因作物特有的問題。種植傳統的作物同樣有可能造成“基因污染”。例如雜交水稻的基因也可能會“污染”了野生水稻,但是人們并沒有因此就不在有野生水稻的地區種雜交水稻。和傳統作物相比,轉基因水稻不過是在原有的幾萬個基因中增添了一個額外的基因而已,并沒有造成實質性的差別,為什么對這么一個基因就那么擔心呢?
據方舟子分析,一方面,轉基因作物對環境的可能影響被大為夸大,另一方面,轉基因作物對環境保護的實際益處又經常被忽略。當前種植得最多的轉基因作物主要是兩類:抗蟲害和抗除草劑。農民選擇種植這兩類轉基因作物的原因是因為它們降低了生產成本,潛在的好處是有助于環境保護。抗蟲害轉基因作物由于天生就能抵抗主要害蟲的侵襲,種植它們大幅度地減少了農藥的使用,減輕了農藥對環境的污染和對生態的破壞,又減少了用于生產、運輸、噴灑農藥所耗費的原料、能源和排出的廢料。抗除草劑轉基因作物能夠抵抗草甘膦,這樣農民就可使用這種廣譜、低毒的除草劑來除雜草,而不必像種植傳統作物那樣使用更有針對性、但是毒性也更大的除草劑。有人也許會問,如果什么除草劑都不用,那不是更環保嗎?但是不用除草劑,就要靠耕耘除草,那樣不僅費時費力,還耗費燃料,引起水土流失,反而破壞環境。
已研發成功、還未開始商業化種植的轉基因作物品種中,有的對環境保護也大有好處。例如中國自己研發的植酸酶轉基因玉米。這種玉米主要是要作為牲畜的飼料使用。玉米中含有大量的磷,但是這些磷存在于植酸中,大部分沒法被牲畜吸收、利用。因此牲畜以玉米為飼料,容易患缺磷癥,為此往往要在飼料中添加無機磷(通常用磷酸氫鈣),不僅增加了成本,而且玉米中的植酸多數不被消化,隨糞便排出,沖入河流、海洋,對環境造成磷污染,其后果是使水體富營養化。植酸酶轉基因玉米含有大量的植酸酶,能把植酸分解掉,這樣牲畜就可以吸收、利用玉米中的磷,既降低了飼料成本,又減少了磷污染。又如,美國將在2012年開始大規模種植抗旱轉基因玉米,減少灌溉,對保護水資源也很有好處。
> 相關報道:
科學發展觀與環境保護高峰論壇在京舉辦
院士何祚庥:建抽水儲能電站要先消除環保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