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商務樓宇眾多,建筑耗能比重較高。去年,虹口區政府在30家重點企業中推廣合同能源管理,然而中途卻有6家企業退出。合同能源管理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尷尬,這一現象引起了虹口區商務委的關注。今年,為了走通這條“三贏之路”,虹口區在提供免費能耗體檢的基礎上,建起了合同能源管理交易平臺。
企業最怕節能不節錢
樓宇業主不出一分錢,由合同能源服務公司承擔樓宇節能改造的全部費用,節能見效后產生的收益由雙方分成——合同能源管理本是業主、合同能源服務公司和社會“三得利”的好事。
然而,這個三方得益的理想模式在“落地”過程中,常常面臨各種關卡:許多樓宇業主因為合同能源服務公司的良莠不齊對這一新興的節能改造模式心存疑慮;而一些有真本事的合同能源服務公司常因缺乏資金、難覓客戶等瓶頸而“英雄無用武之地”。曾經有一家樓宇主動請來某合同能源服務公司進行節能改造,但因為節能技術不對路,改造完成后,樓宇業主方開支不降反升,平白無故多花了幾百萬,雙方也因此陷入了糾紛。
一位企業老總說出了大實話,也“點醒”了政府部門:企業講的是效益。節能是好事,但企業怕的是節能不節錢!
樓宇耗能不再是一筆“糊涂賬”
今年,虹口區政府在走訪重點耗能樓宇時開始用現實案例給企業算“節能賬”:東寶百貨于去年4月率先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今年冬季29個樓層的空調全部馬力開足,不過電費較改造前下降了三成。
這樣的“現身說法”令人心動,但各家客觀條件不同,許多樓宇業主吃不準自己是不是有可以挖掘的節能空間。于是,區商務委適時推出了免費的能耗審計服務。由政府部門公開招標產生的能源審計機構為15家重點商務樓宇進行了免費的“全身體檢”,對大樓的用能情況、管理水平進行“把脈”。
有了能耗審計,樓宇耗能不再是筆糊涂賬。“把脈”顯示,這批參加能耗“體檢”的樓宇有一個共同特點:平均“樓齡”在15至20年之間,中央空調多是1996年以前的,10多年運行下來不僅機器有損耗,效率更是明顯打折扣。診斷結果顯示,大多數樓宇有著三成左右的節能空間。
評估結束后,區商務委又迅速組建專家隊伍,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邀請業內專家為樓宇業主解疑釋惑。選擇什么樣的改造項目?如何才能實現收益最大化……一些大家最關心的個性化問題,得到了專家的圓滿解答。
搭一個“貨比三家”平臺
拿到了“診斷書”,許多樓宇業主頗為興奮。但下一步如何“對癥下藥”?由于目前的合同能源管理項目都是“點對點”進行,改造雙方的選擇不可避免地具有偶然性。由于缺乏專業知識,合同能源服務公司是否提供了最優方案,對業主來說又是一筆糊涂賬。與此同時,合同能源服務公司也往往對改造后的樓宇能否真正按合同分享節能效應不放心。
為改變節能改造市場無序的狀況,虹口區商務委開出了“進場交易”的解決方案。由區政府與落戶花園坊的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搭建了一個合同能源管理交易平臺,所有進場公司必須通過資質審核。在這里,樓宇業主可以放心地“貨比三家”,尋找最適合自己的節能改造方案。宇航大廈最近正借助這個平臺篩選心儀的合同能源服務公司,商量改造方案,只待明年開春動工。對于這樣的選擇方式,宇航大廈工程部經理歐陽威強用三個字形容:“信得過!”
本報記者邵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