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淮南12月22日電 題:中國能源之都做“四煤”文章
記者 吳蘭
安徽淮南,中國能源之都,是一個因煤而建、而興的資源型城市。近日記者在此間采訪發現,這座作為國家13個億噸煤基地和6個煤電基地之一的城市,正在探索破解所有資源型城市未來或已經遇到的難題,當賴以的資源枯竭時,城市該如何發展?
做“四煤”文章
中共淮南市委書記楊振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說,淮南是全國首個投產的億噸煤基地,國家重點建設的13個億噸煤基地和6個煤電基地之一,淮南正在做立足煤、延伸煤、不惟煤、超越煤的“四煤”文章。
楊振超詳細解釋說,立足煤,是因淮南煤炭探明儲量153億噸,遠景儲量444億噸,占安徽的71%,已建成安全高效礦井16對,原煤產量今年有望達到8100萬噸。淮南有條件做強煤產業,建設新型能源強市。
其二延伸煤,則是拉長煤炭產業鏈條,實現多層次增值。目前,以煤機裝備為代表的裝備制造業在淮南異軍突起,5年實現工業增加值是“十五”期間的7.8倍。
其三不唯煤,淮南要積極推動以煤炭產業為主向非煤產業為主轉變,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力爭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方面有所突破。
其四超越煤,在城市轉型中,淮南未來5年重推資源資本有形要素向文化科技等無形資源要素轉變。
楊振超期望,淮南能建成中國煤炭商品交易期貨中心。
破“沉陷”之題
楊振超說,“不能因煤而盛,也不能因煤而衰。當前亟需破題,根治采煤沉陷區痼疾。”
1903年,淮南開始建礦采煤,至今已逾百年歷史;上世紀中葉,躋身聞名全國的五大煤都;2008年躍為全國首個建成投產的億噸煤基地……然而作為典型煤炭城市,由于持續開采,礦區地下形成了大面積采空區。據介紹,截至今年9月底,采煤塌陷區面積達26.06萬畝,沉陷區受損居民31.1萬人,約占全市總人口13%。目前仍以每年約2萬畝速度沉陷。
淮南市泥河鎮,一個典型地礦結合的農業鎮,15個村因采煤沉陷的就有9個,沉陷面積約1.2萬畝。這個上世紀90年代初因受采煤塌陷影響而各種矛盾突出的村莊,經過當地政府引導,將沉陷區治理和生態修復結合一起,因地制宜發展生態園,到2012年完成初步治理后,可新增耕地6080畝,養殖水面3300畝。園內農業實驗、花卉苗木、果蔬采摘區區相連。
在果蔬采摘區,種植戶宗學林介紹說,經過治理的塌陷區,種植、養殖條件已經基本具備。在今年年初,他和家人投資15萬元在此間種植草莓、蔬菜等。目前,36個大棚的草莓正開花結果,而其正上市的草莓,每斤價格達到13元左右,收益相當可觀。
淮南市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辦公室主任胡東輝說,淮南一直在探索治理沉陷區、破解“礦竭城衰”這一資源型城市共同面臨的難題難題的路徑。其中,后湖生態園是一種生態式治理的探索模式。
據了解,淮南在探索治理采煤沉陷區并無固定模式,因地制宜是關鍵。除生態式治理外,有對謝一礦等進行回填、修復、綠化,利用當地特殊交通條件,發展倉儲物流的生產式治理方式;有把沉陷區村莊搬遷與新農村建設、城鎮化相結合的生活式治理等方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