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大地震后,為安置受災群眾,62萬余套活動板房在災區的廢墟旁搭建起來,全省共有板房過渡安置點3000余處。隨著新房陸陸續續建成,受災群眾一批批搬進新房,越來越多的板房也空置出來。板房的處置問題,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去年12月底,省民政廳和環保部門相關工作人員分兩路前往重災區進行調研。經過考查,他們并未在災區發現板房塑料泡沫造成的污染問題,實際上,絕大部分空置板房已通過調劑、拍賣等方式進行整體再利用。
報廢板房還在控制中
去年12月15日,有媒體報道稱,被譽為“中國首善”的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長、慈善活動家陳光標,在微博爆料稱四川地震災區的62萬余套活動板房留有白色泡沫污染問題。
昨日,華西都市報記者從省民政廳了解到,最新統計結果顯示,在全省6個地震重災市(州)62萬余套活動板房中,截至12月22日,仍在使用17.34萬套,調劑再利用26.05萬套,拍賣10.47萬套,已報廢7.18萬套,待處置空置活動板房1.17萬套。
“8成仍在利用,報廢的約12%,部分是在泥石流、洪水災害中被沖毀了,部分是在拆卸過程中造成的損壞。”省民政廳救災處工作人員調研后發現,報廢的板房還在當地職能部門控制中。6個重災市(州)的環保部門稱,并未在管轄區域內接到板房塑料泡沫污染環境的舉報。
調劑板房申請程序嚴格
據介紹,板房使用年限一般在8到10年左右,四川災區板房才使用2年多,遠未到報廢的程度。“主要用于本區域內調劑循環利用,以滿足災區自身生產生活需求為主,重點用于當地種養殖大戶發展經濟。處置權力在縣一級政府,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批準,不得以任何理由自行處理。”省民政廳工作人員說,這是空置板房的處理原則。
截至目前,全省62萬余套板房中,用于當地發展生產的板房有26.04萬套。據介紹,為了防止在調劑使用中出現國有資產流失、環境污染,使用者必須經過嚴格的申請程序。
買板房要簽“環保責任書”
而按照中央下發的文件,所有板房拍賣所得收入則全部進入當地財政救災資金。
據省民政廳介紹,“環保責任書”是板房調劑、拍賣環節所必須簽訂的文件。為了加強對板房使用企業的監督,當地政府職能部門拍賣后,需向環保部門提供購買者的企業資料,方便其進行監督。
在雅安市拍賣的7000余套板房中,其中400余套是被成都市新都的一家企業買走了,這超過了雅安市一級的監管范圍。其他地方也遇到類似問題。
調研后,省民政廳、環保局又做出進一步規定:在各地對空置活動板房的拍賣中,對競得廠商屬于跨縣區(市州)的,縣區環保部門必須報告市州(省級)環保部門,由市州(省級)環保部門通知接收地環保部門對其進行全程監管。
“最終都會進入報廢環節。雖然現階段還未接到污染報告,為了避免三五年后問題凸顯,必須提前監控。”省環保局高級工程師畢朝文說。
鮮圣 柯弼川 華西都市報記者 劉曉娜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