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寧血鉛事件追蹤
新年伊始,安徽省懷寧縣曝出“血鉛超標事件”:該縣高河鎮新山社區部分兒童被安徽省立兒童醫院檢測出血鉛超標,其中24名兒童住院治療。懷寧縣委縣政府6日通報稱,初步判斷此事件系由新山社區附近的博瑞電源有限公司“超時違規試生產”造成。同日,安徽省疾控中心公告稱:23名住院兒童采血檢測后血鉛指標“均在正常范圍之內”。如此短時間內,兩家權威機構的檢測結果為何會有天壤之別?一家未通過環保驗收的電池生產企業為何能長期“試生產”?
>>事件
兩檢測結果迥異
據懷寧縣委縣政府6日通報,去年12月24日,懷寧縣高河鎮新山社區3名兒童在安徽省立兒童醫院被檢出血鉛超標。之后,懷寧縣先后組織博瑞電源有限公司附近206名兒童赴省立兒童醫院進行血鉛檢測,截至1月5日,有28名兒童血鉛水平超過250微克每升,屬中度鉛中毒,其中24名從今年年初開始陸續住進省立兒童醫院觀察治療。
6日上午,安徽省衛生廳網站出現一則公告。公告說,自2010年12月28日以來,懷寧縣高河鎮200余名兒童陸續來到安徽省立兒童醫院,要求進行血鉛檢測。經省立兒童醫院采集末梢血初篩,發現有23名兒童血鉛超標。1月5日,經安徽省疾控中心采集靜脈血檢測,該23名兒童血鉛指標均在正常范圍之內。
兩家權威機構的檢測結果大相徑庭,當事家長、醫學專家都很意外。患兒家長黃大寨、江風等6日晚接受采訪時表示,5日確實有醫生來給小孩抽過血,“但是到現在我們也沒有看到任何檢測結果,只是下午醫院召集我們家長開了個會,通報了一下情況。我們正在商議,可能會到外地去再作檢查。”
一名兒科專家表示,“在日常普查和門診接診中,即使是很健康的人,其血鉛水平處于50微克每升以下的都非常少,大部分處于60、70左右的水平。”而在安徽省疾控中心檢測結果匯報單上,23名檢測兒童中,血鉛含量小于50微克每升的兒童居然有21名。
衛生廳要求重測
安徽省立兒童醫院血鉛超標兒童救治專家組的專家們認為,由于抽血、化驗的方法不同,對患兒的檢測時間也有前后數天差距,兩次檢測結果存在差異,是有可能的。組長華山表示,通過脫離鉛環境,配合藥物治療和飲食干預,可以在一定時間內實現血鉛含量迅速降低。
對于兩家醫療機構的不同檢測結果,到底該相信誰?安徽省衛生廳有關人士表示,兩家機構都具有檢測資質,兩家機構使用的是兩種不同的檢測方法,都是國家衛生部門認可的。“目前,省衛生廳已經要求兩家單位用各自的檢測方法和檢測儀器再次檢測,如果確認沒有問題,那么將考慮找第三方檢測機構來驗證。”
>>調查
環保局參與引進項目
6日上午,懷寧縣委縣政府通報稱,初步認定與新山社區僅隔一條馬路的博瑞電源有限公司未通過環保“三同時”驗收、超時違規試生產,是此次事件的主要原因。
博瑞電源有限公司總經理黃亮承認,2008年建成的鉛酸蓄電池極板項目確實未通過環保“三同時”驗收。懷寧縣環保局副局長吳延圣說,500米衛生防護距離不夠是該項目至今未通過環保竣工驗收的核心問題。
懷寧縣環保局提供的材料寫明,早在2008年12月,該局就批準了該項目“試生產”。其間,當地環保部門多次對其違規行為進行處罰,責令其停產整頓。2010年9月,省、市、縣環保部門在涉鉛企業專項檢查時出具“罰單”;11月,安徽省環保廳領導要求,要么將當地居民區遷走,要么企業停產或搬遷,博瑞才正式進入“停產整頓”狀態。即使這樣,在去年12月底血鉛事件前后,該公司還被群眾舉報擅自生產,最后被強制斷電。
為何上級環保部門三番五次“禁令”難以生效?在懷寧縣環保局網站上,有一則博瑞公司在2007年開具給環保局的“證明”,證實縣環保局參與了博瑞電源有限公司二期極板生產線建設項目的招商引資。對此,剛來懷寧縣環保局不久的吳延圣表示對此不知情。
先建工廠后建居民區
地方政府初步認定博瑞是此次事件“元兇”,從浙江被“招”來的黃亮感覺有些“冤枉”。“企業離居民區距離太近并不是我們造成的。當初我們來的時候馬路對面還是一片荒地,我們已經開工生產了,對面才蓋了房子住了人。”
懷寧縣環保局提供的情況介紹顯示,博瑞電源有限公司一期蓄電池項目是2006年10月開工建設。2007年環保局現場踏勘時,“項目所在地500米范圍內無任何居民點”。同時,根據2003年的城市規劃,該項目區周圍也“非居住用地”。但此后新山村三個村民組的農民拆遷安置小區開始建設,“縣環保局對此規劃變更不知情。到該項目經縣環保局批準投入試生產后,拆遷安置小區開始陸續有居民遷居”。
懷寧縣副縣長曹紫權證實,工業區廠房建設是在2006年10月,但當時沒明確用途性質。而與社區立項并簽訂建房協議是在2006年12月,開工建設是在2007年上半年,2008年居民搬入。
對于為何將居民社區建到工業區尤其是電源廠附近,曹紫權解釋說,是因為拆遷安置群眾希望靠近廠區,可以通過店鋪增加收入。而新山社區居民卻普遍反映,當初并不知道對面是電源廠,“如果知道肯定不愿意住這里啊”。
據新華社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