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友手繪“綠地圖” 傳播綠色人文理念
2011年1月13日,著名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在北京發布了“交道口街道綠地圖”,這是繼“什剎海綠地圖”之后,自然之友發布的第二份以“人文、旅游、環保”為主題的綠地圖。
這份地圖和通常意義上的地圖完全不同,它由志愿者手繪完成,地圖上所標示的信息也都是志愿者實地考察的結果。據自然之友綠地圖項目的負責人胡卉哲介紹,綠地圖的繪制過程就是公眾參與的過程。發動志愿者走進街道、社區,發現社區內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態與文化景點,并將它們標示在地圖上,綠地圖就是這樣完成的。自然之友希望通過推廣綠地圖這一項目,發動更多的公眾關注自己身邊的環境,傳播綠色人文理念。
“對于剛開始參與環保活動的人來說,綠地圖是一種很好的啟蒙和開始。不論是地圖的制作者或使用者,當地的居民或游客,都可以透過綠地圖,對生活環境有更多的了解。”胡卉哲說。
胡卉哲表示,綠地圖描繪的地區可以小到一個花園、學校、辦公樓,大到一個社區,甚至整個城市。每個地圖的繪制方式都不同,有的是精準的衛星測繪,有的是充滿童趣的手繪,但是每份“綠地圖”使用的都是同一套全世界通用的圖標系統做標注。
據介紹,自然之友接下來還將繪制不同主題的綠地圖,比如騎行綠地圖、垃圾綠地圖,等等。也期待能有更多的公眾參與到繪制過程中。
“綠地圖”這種形式并不是自然之友首創的。世界上第一份綠地圖是誕生于1992年的紐約綠地圖,在那以后,綠地圖的概念迅速推廣開來,在世界各地扎根落戶,截止2008年底,有54個國家成立了524個“綠地圖”項目,公開出版了364份綠地圖。綠地圖有自己的一套世界通用的標識與圖示系統,為Green?Map?System版權所有。自然之友是第一個將“綠地圖”項目引入中國大陸的組織。
“交道口街道綠地圖”的繪制和印刷得到了遠洋地產“老社區、新綠色”環保公益行動、香港社區伙伴以及交道口街道辦事處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