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頂住了一些項目,遏制了勢頭,但是未觸及基礎。”
他是國家能源局第一任局長,他曾主管十一年中國能源,主導的能源改革亦充滿爭議。卸任之際的張國寶,如何面對爭議?如何“澄清”傳聞?
本周一下午兩點半,中組部副部長李建華前往國家發改委,宣布免去張國寶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之職。宣布會上,李建華高度評價了張國寶在推進能源結構,在發展核電、風電、重大裝備國產化等方面所做的努力。據說張國寶在隨后講話中,頗為平靜而簡短,可能是“適當控制了下情緒”。
十一年間,他擔任過的頭銜不下幾十個,被上級領導尊稱為老能源,“以承擔急難險重任務”著稱。
他力主調整能源結構,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其中核電結束過去五年無核電機組投產徘徊不前的歷史;風電裝機容量連續五年翻番增長,打造多個陸上風電三峽。
他主導過中國最重要的三大改革:電力體制改革、民航體制改革、電信體制改革。但其中爭議頗多,尤以電力體制改革為最。
卸任之際,他如何面對爭議?還有何遺憾?他留給繼任者什么樣的能源局面?
為什么改革受阻?
如果不是臺下會心的大笑,很難想象這是一位部級官員的“澄清詞”。
1月6日,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張國寶一改常態,面對臺下的國家電網公司高層、全國能源企業以及政府官員,針對一些媒體指責能源局縱容電網收購設備制造企業加強了壟斷,他直言,能源局并不同意,而是其他部門批準的。
言語一出,四座皆驚。業界看來,2010年,國家電網收購輔業資產許繼、平高兩個集團的行為,直接與2002年電力體制改革“五號”文件沖突。
“五號文”確定了廠網分開,主輔分離,輸配分開的電力體制改革方向。不過,國家電網公司非但沒有完全進行主輔分離,還加強了對上游電氣制造企業許繼、平高的收購。
電力改革的此種“走回頭路”,顯然不能為改革派所接受。
據了解,電力體制改革目前已由電監會、國家發改委體改司、國資委等多部門負責,改革辦公室放在了電監會,國家能源局只是其中的一個會簽意見的單位,在這種多部門負責之下,意見不一,甚至出現有專家對已經施行的改革——“廠網分開”都存疑義的現象。
國家能源局內部人士透露,在進行主輔分離討論之時,電力改革意欲將各省的電力設計院重組成兩個設計院,張國寶提議,應將一兩個設計院劃給電力設備制造企業。
他認為,過去的電力體制造成做事的不管設計,設計院管設計不管設備的局面,可以趁這個改革機會劃一點給制造企業,形成又能做設備,又能搞設計,類似西門子、GE這樣的跨國企業。
不過,這一方案在討論時差點夭折,張國寶最終以不劃撥就不簽字“要挾”,電力改革領導小組才同意劃兩個設計院給制造企業。遺憾的是,這一方案至今未出臺。這件事也可以看出能源局在電力體制改革方面發言權實在有限。
此外,汶川地震導致電力中斷,讓曾搶險18天的張國寶感觸頗深。當時四川電力全部中斷,張國寶要求國家電網公司四川電力公司全面搶修,才得以按期通電。但這也引發一個問題:主輔分離之時,是否要將電力搶險隊伍留給電網和電力企業。
據了解,目前電網和電力企業搶險隊伍將極有可能不做分離。
“我們在電力體制改革上做了一些探索,但是具體怎么探索,還是要在深思熟慮的基礎上推進下去。”張國寶說。“他頂住了一些項目,遏制了勢頭,但是未觸及基礎。”國家能源局一位官員說。不過這位官員坦陳,這也已經是最大的可能了。
為什么“重癥下猛藥”?
在張國寶任期內,還有一項成績單——風電發展,讓其“自豪不已”。
不過,在風電迅速發展的同時,也伴隨著風電產能過剩的各種批評之聲,以至于2010年9月,國務院甚至專門發文提示風電產業產能過剩。
此外,業界對風電特許權招標也存在不同看法,有人認為其用競爭的方式招標,實質上并未達到預期目的。
對這些爭議,張國寶一直在各種論壇上予以澄清。他習慣性向別人介紹自己親身經歷的“燃氣輪機打捆招標”。
燃氣輪機打捆招標的核心是,集中企業采購機組,吸引通過招標選擇設備供應商,采購同時,要求對方轉讓技術。由于后來外界批評“計劃經濟”的壓力過大,張國寶選擇放開,讓各家各自采購,結果現在“買了都快一千臺了,國產化目標依然遙遠”。
對于風電,張國寶的思路是,通過扶持,保護國內的風電制造業,使他們有個休養生息的機會,“就是讓我們國產的設備,能夠在國內市場有應用的機會,否則你連這個機會都沒有。”
這種思維來自一次外出訪問。上世紀九十年代,張國寶曾去美國參觀風機設備廠,發現國際企業推銷風機,買一臺風機回扣就20萬,這讓張國寶動心必須自己研發,不要依賴別人,“我已經從一個小孩變成了壯年人了,我不怕跟你打架”。
張國寶的一位下屬說,張國寶慣常的思維是“重癥用猛藥”,在一些事件處理上,習慣“發動群眾”,“只有社會主義才能辦大事”。
張國寶曾這樣反問質疑者:不要認為市場經濟萬靈,現在我們國家的發展階段,有的時候要看看你政府主導得合理不合理了。
為什么“心急如焚”?
2008年,張國寶擔任能源局長之時,所有人都在預期,希望國家能源局能在價格領域有所作為。
不過,張國寶說,國家能源局并不謀求定價權,其實張不是不想要定價權,是“三定”方案明確這一職能不在國家能源局。
目前,國家每次調整能源價格首先要征求國家能源局的意見,但能源局內部人士透露,早期能源局剛成立之時的一次調整油價,竟然未征求能源局的意見。性格倔強的張國寶直接告狀到國務院,當時國家相關高層笑言,說明我們調價保密工作做得好,連能源局長都不知道。至此之后,國家發改委每次調整能源價格,才一定征求能源局的意見。
一個沒有定價權的能源局,一個沒有定價權的能源局長,顯然無法調控能源市場,更無法調控幾大集團行為。
最為典型的例子是,國際油價在60美元之時,張國寶曾讓中石油、中石化相關負責人到其辦公室,讓他們不要等政府批件,趕快進口石油儲備,結果只有中石油買了100萬噸,后來中石油擔心批件不來承擔政治風險,又將油賣了,結果此后油價迅速攀升,機遇喪失。
資源價格之所以難以推進,源自石油天然氣壟斷局面未破的局面下,國家能源局難有施展拳腳的機會。目前,呼吁石油放開進口權的不僅有民營石油企業,也包括大型國有企業。
中國化工集團即為其中一家。因為其有很多化工產品,它一直希望國家放開進口權,自己建設煉廠自給自足,不用再看中石油、中石化的臉色行事。據了解,盡管征求意見下來,但始終沒有下文。
之所以如此,國家能源局相關人士透露,中國化工集團其本質還是要一個進口權,并不完全為了化工產品。此外,國家之所以管住進口權不放,主要因反對意見認為,一旦石油進口權放開,就會如鐵礦石企業一樣,幾十家甚至上百家企業爭奪,最終更加失控,被外資企業算計。
顯然,要進一步調整能源結構,最重要的手段即價格,價格的背后,更是體制的層層約束。現在各種手段都被死死卡住,國家能源局難有作為。而作為首任局長的張國寶也只能感慨,調整結構讓其“心急如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