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間,總有一個身影戍守在滇池岸邊———他把所有心血都耗在保護滇池上,為此傾家蕩產并欠外債二十多萬元;因為這種“偏執”,兩任妻子先后離他而去,三個女兒離家出走;因為這種行動斷人財路,30年間一次次受傷,有一次被人撞到山下,右手殘疾、右眼失明。云南農民張正祥因持續30年的保滇行動被稱為“滇池衛士”,入選國家形象片(2月8日《廣州日報》)。
張正祥的故事既讓人感動,又讓人心酸。國家環保部副部長潘岳說,公眾參與環保的程度,直接體現一個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水平。希望公眾廣泛參與環保事業無疑是值得期待的,但是公眾參與環保的程度要受其認識水平、社會責任感與環保條件等因素的限制。如何引導公眾積極參與環保事業,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靠幾個環保衛士的呼吁與廣大公民的意識自覺顯然遠遠不夠。這就需要環保等職能部門去引導公眾樹立環保意識、參與環保事業。營造良好的環保氛圍,拿出發展環保事業的動作,讓公眾嘗到綠色環保的甜頭。同時也需要更多的部門與社會有識之士廣泛參與,形成環保合力,把環保事業做好做實。
保護我們的家園,除了需要“滇池衛士”的執著以外,更需要企業主的利潤血管里流淌道德血液,地方政府更要矯正污染政績觀,提高環保執法執行力,履行環保監管責任。如果各方責任到位,不用“環保瘋子”30年悲情執著守護,用法律制度的力量也可以保護更多的“滇池”。
湖北劉凱玲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