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競爭力發展報告》出版,全國31個省區市中——
環保能力北京綜合排第五
《中國環境競爭力發展報告》出版 全國31個省區市拼“環保能力”——
綜合環境競爭力 北京排第五
中國社科院社科文獻出版社最新出版 《中國環境競爭力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對全國31個省區市綜合環境競爭力進行了排名、對比和分析。
報告指出,北京的環境競爭力在全國處于優勢地位,在31個省區市中,綜合排名第五位。
除了綜合排名以外,報告還包括各分項排名,其中,二級分項包括了生態環境、資源環境、環境管理、環境影響、環境協調共5方面的競爭力。
北京的生態環境競爭力在全國處于領先位置,排名第三,這與北京在生態方面的建設有很大的關系。
相反,北京的環境協調競爭力排第25名,在全國處于下游區。
競爭力·
全國榜單
山東居榜首 北京排第五
報告指出,全國31個省區市中,環境競爭力排名第一的為山東,其次是廣東和江蘇。排在最末位的是寧夏。
報告還將環境競爭力排名分為上游區、中游區和下游區。北京位列上游區,排在第五位。
從具體的排名來看,東部的環境競爭力較高,西部偏弱。
專家分析
經濟基礎決定環保力度
專家分析指出,環境競爭力較高的省區市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這突出反映了這些地區長期以來經濟發展基礎比較好,對環境的重視程度比較高。
環境競爭力較低的省區市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主要是由于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效率比較低,經濟基礎和實力比較弱,在環境投入、環境效益等方面還存在不足,需要不斷加大對環境的投入與保護,提高經濟發展效率,不斷提升環境競爭力。
競爭力·
北京落點
生態環境競爭力北京進前三
報告指出,北京的生態環境競爭力全國排名第三,在全國處于上游區。據北京市環保局發布的《2009年北京市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09年北京市生態環境狀況指數為65.9,生態環境質量級別為良,生態環境狀況良好。
記者了解到,從2011 年開始,北京還將結合首都歷史文化、人文景觀和生態特點,全面美化市容環境、改善生態環境、完善設施環境等。
報告指出,從資源環境競爭力的整體得分比較來看,北京市資源環境競爭力得分高于全國平均分2.4分,保持全國領先地位。資源環境包括了水環境、土地環境、大氣環境等。
此前,北京工商大學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2010年國內綠色經濟指數顯示,31個省區市中,資源環境效率最高的是北京,每立方米水氣創造的GDP為4.2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近6倍。
另外一組數據也顯示,2009年,北京市城區生活垃圾產生量首次出現負增長,遠郊區縣的生活垃圾產生量增長率明顯下降,再生資源回收量逐年提高。
專家分析
重視程度成為助推力
專家表示,隨著北京人口的增長,產業的不斷擴張,對環境肯定造成很大的壓力。
而從具體的排名來看,北京的多項指標仍在前列,這些都得益于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和整治力度。
在綠化方面,記者了解到,如今北京的郊區90%以上的宜林荒山已經披綠,城鎮綠地總面積超過6萬公頃,相當于212個頤和園,全市的林木綠化率、森林覆蓋率分別為52.6%和36.7%。
專家還表示,北京屬于大都市小郊區,水土資源不足,不僅僅需要北京本身的努力,也離不開周邊城市的供給,比如張家口地處北京上風上水區,是北京地上水資源的主要匯集地。
地處北京上風上水區的承德也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綠色發展,做好京津地區的生態屏障。
環境協調競爭力仍“瘸腿”
與其他競爭力相比,北京的環境協調競爭力在全國排名中處于劣勢地位。
報告指出,近年來,北京環境協調競爭力呈波動下降趨勢,由較高水平轉向中等水平,失去了全國領先地位。這一項北京在全國排名中處于下游區,排第25名。
環境協調主要涉及人口與環境的協調和經濟與環境的協調兩個方面。
人口與環境協調競爭力反映了一個區域在人口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協調程度,是環境協調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內容。
經濟與環境的協調主要是指在保障必要的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對環境的保護,盡可能采用污染少、與環境和諧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使經濟增長對環境質量的影響控制在環境可承受范圍之內,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和諧平衡。
專家分析
京津冀須合作協調環境
專家表示,環境協調與人口掛上了鉤。就在春節之前召開的北京兩會上,關于北京人口控制的問題成為代表和委員熱議的話題。
人口的快速膨脹不可避免地帶來諸多問題,也包含了環境問題,如環境污染、噪聲、大氣污染等。
據統計,201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已經接近2000萬,遠遠超過國務院批復的城市總體規劃中設定的到2020年達到1800萬人口的標準。
正因如此,北京環境協調競爭力處于劣勢這一問題勢必要盡早解決。
專家指出,隨著城市規模逐漸擴大,必然會產生一些環境問題、資源問題和污染問題等負效應。這與追求經濟效益和規模效益關系很大,對環境造成了高強度污染。
因此,應該調整產業結構,更好地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
北京正處于效益外溢轉型的階段,城市繼續向外擴張,這就需要和周邊密切合作。這樣一來,可實現優勢互補,京津冀三地需要形成一脈相承的產業鏈,分工明確、各司其職,這樣就能夠在未來發展中互惠共贏。不僅經濟上去了,更能夠有效地協調好環境。
全國31個省區市環境競爭力排名
上游區
1.山東省2.廣東省3.江蘇省4.浙江省5.北京市6.河北省8.四川省7.福建省9.河南省10.云南省
中游區
11.黑龍江省
12.上海市
13.安徽省
14.遼寧省
16.江西省15.天津市
18.湖北省17.陜西省
20.吉林省19.內蒙古自治區
下游區
21.海南省
22.山西省23.西藏自治區
24.重慶市
25.甘肅省
26.貴州省
27.湖南省
28.青海省
29.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30.廣西壯族自治區
31.寧夏回族自治區
專家支持
全國經濟綜合競爭力研究中心福建師范大學分中心主任、《中國環境競爭力發展報告2005-2009》主編李建平教授
福建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環境競爭力發展報告2005-2009》主編李閩榕博士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環境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牛鳳瑞
北京市各分項競爭力在全國的排名
生態環境競爭力 第3名 資源環境競爭力 第9名環境管理競爭力 第16名 環境影響競爭力 第1名環境協調競爭力 第25名
本版文/記者王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