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凌晨,因為“謠傳”江蘇響水縣生態化工園區發生爆炸事件,方圓十多公里內上萬名群眾驚慌出逃,引發多起車禍,已有4人死亡、多人受傷。為弄清事件真相,“新華視點”記者11日現場采訪發現,盡管“謠言”所指“化工廠爆炸”并未發生,但當地許多群眾依然驚魂未定。目前,公安部門已鎖定了3名嫌疑人,據初步判斷,此次事件系一名工人看到化工園區一家企業在排放氣體,誤以為是發生泄漏,隨后打電話給朋友說“有泄漏趕快逃”,最后逐步誤傳為“化工廠要爆炸”,但也不排除是有人故意為之。
據了解,響水縣化工園區近年來發生過兩起導致多人傷亡的安全事故,所以一有風吹草動,就容易引發群眾神經緊張。一些當地群眾和專家表示,政府除了追查此次“爆炸謠傳”的起源、加強安全生產管理外,更重要的是提高應急管理能力,并真正“以人為本”,切實采取措施消除群眾的驚恐心理。
凌晨,萬余群眾“冒雪奔逃”
“滿路都是逃難的人”
從當地群眾的描述中,記者深深體會到他們內心的恐慌。
“9日晚11點多,不少村民就在傳,說化工園區的大和集團發生氯氣泄漏,聞到就會死。”離園區較近的陳家港鎮王商村王女士說,村里不少人已開始拖家帶口往外跑,她也聞到了一股不同尋常的怪味。“當時下著大雪,一路上都是驚慌失措的人,跌跌爬爬往前跑。”
“10日凌晨3點左右,我正在睡覺,聽到路上動靜很大,起來發現滿路都是逃難的人。”位于園區西邊十多公里的老社鄉新社村張師傅說。很多人邊跑邊打電話,卻打不出去。“連110都打不通,全部是網絡占線的提示。”
在當地網上論壇,網民“鐵罐子”描述了他的逃亡親歷:“我們一家四口跟著車流一起往南跑。在路上看見有好多拖拉機拉著滿車人,車里有人裹大衣、有人裹被子,摩托車電動車也很多,還有人步行背著蛇皮口袋的……真跟電視上逃亡的場景一樣。”響水縣政府新聞發言人周厚良表示,當日加入逃亡大軍的人涉及陳家港等4個鄉鎮的30多個行政村,超過一萬人。
農用車翻進河4人死亡
逃亡過程中,悲劇在所難免地發生了。雙港鎮塘港村的潘師傅一家以及鄰居10多人,擠上了一輛改制農用車逃命,沒走多遠就翻入小河里,造成4人死亡,其中就有潘師傅3歲的孫子。而更多村民反映,一些人在混亂中受傷。
“爆炸謠傳”是引子,“恐慌”背后有原委
周厚良說,當地政府調查之后,10日上午6點開始通過手機短信、電臺、電視臺、網站等,向社會發布“既沒有發生泄漏,也沒有發生爆炸”的信息。中午又舉行新聞發布會稱,該事件系由謠言引發的一起恐慌事件,事態已得到平息。
對于縣政府公布的“謠言”說,不少村民表示懷疑。“我們明明都聞到了不同尋常的味道。”塘港村李姓村民說,“到早上還能聞到一股農藥的味道,但一輛警車鳴著喇叭說沒事了,讓我們回家。”
響水生態化工園區規劃面積10.5平方公里,2002年以來已吸引40多家化工企業入駐。附近村民認為化工企業有污染,對此有意見。
村民的恐慌更來自近幾年園區發生的兩起事故。2007年11月27日,園區內的江蘇聯化科技有限公司發生爆炸,致8人死亡數十人受傷;2010年11月23日,園區內的江蘇大和氯堿化工公司發生氯氣泄漏,導致下風向的江蘇之江化工公司30多名員工中毒。
盡管化工園區掛了“生態”的牌子,記者11日驅車穿過園區時,明顯聞到多種異味,其中酸味和臭味尤其明顯。附近村民說:“一聽說化工廠要爆炸,不管是不是謠言,先跑再說,保命要緊,而且大家確確實實聞到了刺鼻味道。”
消除“驚恐”不僅在說教,更在“以人為本”的措施
對于一些群眾質疑化工污染,響水縣副縣長許德智表示,發展大化工和重化工項目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化工產業不是毒藥,關鍵看怎么發展。只要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不以犧牲群眾安居樂業為代價,而是嚴格按照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的要求,不僅西部能發展,東部照樣能發展。”
但這起事件顯示,當地政府盡管做了大量工作,但離群眾的心理期盼,離化工園區村民“安居樂業”的要求,似乎仍有很大差距。
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笪素林表示,化工項目在引進之初,政府就應考慮如何消除民眾的恐慌,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并把這些措施提前告訴民眾。等到化工項目投產后,一旦發生安全事故,就應該嚴厲處罰,行使好政府的監管職能,才能取信于民。
“謠言止于真相公開。如果政府公布了事實真相但群眾還是不相信,那就是公信力出了問題。”笪素林說。
響水縣常務副縣長許德智表示,目前公安部門已鎖定3名散布“謠言”的嫌疑人,真相即將大白。全縣也將進行新一輪的安全生產大檢查,配合以輿論引導、安全知識的普及等,相信群眾的恐慌心理會盡早消除。“我們力爭盡早讓園區周圍的群眾安居樂業。”
但記者發現,幾乎所有接受采訪的村民都拒絕與化工企業“共同生存”,他們認為“這很難”。很多村民表示,化工園區就像身邊的一顆炸彈,不知道什么時候爆炸,整天心懸在半空中。“政府在考慮發展經濟同時,更要為群眾生命安全考慮。”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 朱旭東 王駿勇
進展
已鎖定3名嫌疑人
記者12日從江蘇省響水縣政府了解到,10日發生的“化工廠爆炸謠言”事件有了新進展,目前公安部門正作為案件偵破,已鎖定了3名嫌疑人。
響水縣常務副縣長許德智表示,經調查,這是一起謠言引發的恐慌。目前警方正立案偵查,已鎖定3名嫌疑人,其中一名是當地工人。據了解,事發當天凌晨,其在陳家港化工園區內運送渣土,因為當時下雪,溫度較低,化工園區內的大和化工廠排放的氣體形成白色柱狀,被其誤以為要發生爆炸。這名工人當時還到廠區門口詢問,工廠值班門衛明確告知并沒有泄漏,也沒有爆炸的確定消息后,他仍然沒有相信。隨后,這名工人致電住在附近的一個朋友,讓其趕緊撤離。而當時其朋友家里有好多人在打牌,這個消息迅速在牌友中擴散,牌友又通過手機、短信等方式繼續外傳,并逐步誤傳為“化工廠要爆炸”,最終引起這樣一場大規模逃亡事件,但也不排除是有人故意為之。
“當然這只是初步調查的情況,具體結果要等破案才能得知,目前偵破工作仍在進一步進行中。”許德智說。據悉,響水縣有關部門正加緊排查化工企業安全生產情況,舉一反三,防止泄漏等事故。同時,積極開展相關善后處理工作。綜合央視等報道
新華時評
防謠辟謠,更要消除恐慌根源
一則“化工廠爆炸”的謠言,竟然導致萬余人逃亡。發生在江蘇響水縣的這起事件,不僅讓人意識到了“謠言之害猛于虎”,更發出了一個警告:與防范謠言同樣重要的,是消除群眾的恐慌根源。
謠言催生災難,當地追查謠言的工作正在緊張進行。但另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此次“化工廠爆炸”的謠言,實則成了壓垮當地居民心理承受能力的“最后一根稻草”。陳家港化工園是江蘇省級化工園,在審批、環評、規劃等方面應當都是合格的。但時而可聞的刺鼻氣味,讓居民有時“連窗戶都不敢開”。而各地陸續發生的化工企業爆炸、泄漏造成人員傷亡的事故,經年累月在群眾內心造成陰影難以消弭,更加劇了當地居民對化工的恐慌,心理承受能力已不堪重負。由此造成聽到謠言時,村民們相信“事情肯定是真的”,選擇“趕快逃命”。
一些地方為了發展經濟和解決就業,引進化工企業,本無可厚非,但平衡好發展經濟和百姓安居樂業兩者關系,更是一個重大的課題。陳家港化工園區周邊居民恐慌心理的形成絕非一朝一夕,地方政府不可能一點不知情。如果從化工園建園初期,就普及安全知識,如果這里曾經發生的兩次事故后都采取讓群眾信服的措施,如果能讓周圍居民感受到安全,那么居民可能就不會那么恐懼,也不至于一有風吹草動就驚慌失措,而且樂意就近就業享受財富帶來的幸福。
亡羊補牢猶未為晚,事先“補牢”更是高招。筑牢民眾的心理防線,別讓謠言成為壓垮民眾心理承受能力的“最后一根稻草”,需要更為扎實、細致的工作。這是當地化工園區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存在類似安全威脅的地方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新華社記者 朱旭東 王駿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