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
回憶起2月10日凌晨的那次大規模奔逃事件,江蘇省響水縣陳家港鎮的農民至今還心有余悸。
“你是沒看見,有的穿著襯褲,頭上頂著一個棉被就出來了,有的則是拖家帶口的,小孩老人走的踉踉蹌蹌。”在距離陳家港生態化工園不到200米的一個村,一名楊姓村民向《第一財經日報》講述奔逃當晚的情形。
當記者走進陳家港生態化工園區的一個岔路口時,空氣中彌漫的一種酸性怪味撲面而來。
直到昨天,關于此次事件的最終調查結果尚未出爐。而2007年響水縣宣傳部門“成功協調”媒體采訪的“響水經驗”卻開始在網上流傳。這或許意味著,媒體采訪不會順利。
化工園區酸味彌漫
10日早上4點多,楊姓村民聽到家門口有不少人在喊叫著,把她從睡夢中吵醒。她趕緊起身,透過自家的窗戶,看到同村里有不少人都在向村子外跑。“我趕緊也叫起家里人,不管三七二十一,穿好衣服就出門了。”
“當時一邊走就一邊聽人說,化工園區有毒氣泄漏,可能會爆炸,自己也沒想太多,直接往雙港方向跑。”楊姓村民對記者說。
忙亂中,有村民不幸受傷。該村一名50多歲的女村民便是在逃離中“跌傷”的傷員之一。記者發現,這名婦女的下嘴唇處已有一個裂開的、結疤的斜劃痕。“我當時也是聽到有動靜,出來跑,因為當天下雪路滑,一不小心磕了一下。”她告訴記者。
該村還有一名男村民,同樣也是在逃跑中摔倒,不幸把下巴磕到,據其親戚向記者描述,該男村民縫了三針。
陳家港鎮只是逃離家園的一個鎮。離化工園區更遠的雙港鎮也有眾多冒著嚴寒自發轉移的群眾。據媒體報道,雙港鎮塘港村的一輛農用三輪車翻車落水,導致4人死亡,最小的孩子年僅三歲。
記者昨日也來到了雙港鎮。在塘港村,當地一名村民向記者描述道,死去的那一家姓潘,在當地務農。當時他們跌落的那條河就在潘家住宅附近。當天記者也從遠處看到,潘家住宅門前有人聚集,且神情悲愴。
對于很多靠近化工園區及位于下風向的村民來說,園區一點風吹草動,都會令他們提心吊膽。
2007年以來,化工園區曾有好幾起爆炸及泄漏事故。就在幾個月前,也有一回小型的爆炸案。當地數名村民稱,該爆炸使得家里的窗戶都震動了,只是這起事故并未引起外界的注意。
記者還了解到,有幾名當地人就在去年的一次氯氣泄漏事故中受了傷,一名受傷者是園區里某化工企業的清潔工。去年生病至今,該村民因要去鹽城和響水縣城看病,因而連春節都未在家里過,其已用去的醫藥費就有5萬元。
當記者走進化工園區的一個岔路口時,空氣中彌漫的一種酸性怪味撲面而來。
“這種味道已非常輕了,如果是大風天,我們都會把家里的窗戶和門全部關上。一旦出門,聞到這股味,淚水就被不停地嗆出來。”村民向記者反映,怪味讓他們對于自己的生產與生活都格外留意。比如現在沒人敢吃靠近化工園區種的菜,村里的人盡量不讓家人到化工園區去工作,以免得病。
事實上,化工園里的企業也不太招收當地人,而是安排一些安徽等外地打工者來上班。
六分之一財政貢獻
響水縣官方對于發生在化工園區的事情之所以如此緊張,是因為對于并不富裕且有“蘇北蘭考”之稱的響水而言,化工園區的出現顯然是一個重要的經濟發展契機。
陳家港生態化工園建成于2002年,隨后政府積極尋找企業入駐。《中國青年報》的報道稱,園區內現有48家生產企業,其中響水雅克化工有限公司、裕廊化工、聯化科技、威耳化工都已上市,占鹽城市上市企業數量的一半。該園區每年收入100多億元,上繳稅收4億元,占到響水縣每年財政收入的六分之一左右。目前,化工企業進入園區的門檻是投資規模1億元以上。
事實上,響水給出的一系列優惠政策顯然是吸引各企業來此投資的原因之一。
據陳家港化工園區網站介紹,該園區對國有土地使用權的50年有償出讓價為每畝3.5萬元人民幣,這幾乎是屬于全國較低水平。投資較大的、外商投資項目經營15年以上的,化工園區還可以特辦。這一出讓價相比緊鄰響水的另一化工園區3萬到6萬元的每畝土地價要便宜一些。
此外,陳家港化工園區還提出,對國(境)內外投資商投資的生產企業,從獲利之年起,地方留成部分先征后返,前2年全額、后3年減半的政策。而就在200公里之內的另一蘇北化工園,則給出了3年內企業繳納的增值稅地方留成部分,由同級財政獎勵50%的政策。相比之下,陳家港的財政政策更具有吸引力。
作為新加坡昇立化工的獨資子公司裕廊化工,就直接享受到了政策上的優惠。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2007年到2008年期間,該公司獲得的稅務返還金高達1.236億元人民幣,其中9280萬元將在今年上半年獲得退還。
一家化工公司的高層也告訴本報記者,某些企業一旦入駐了工業園區,當地政府會從長遠回報來考慮,主動在初始幾年免稅或少收稅,以便長久地留住公司。“對于響水而言,1億多元的稅收返還政策力度并不小。”
一份數據顯示,響水當地鹽化工企業總計27家,入庫稅收為3.57億元,同比增長30%。也就是說,在2007年和2008年裕廊化工獲得的稅收返還,占當地鹽化工產業總稅收比重的34%之多。
2007年爆炸后,一些媒體就表示,高污染的產業正在從蘇南轉移到了蘇北,蘇北當地的環境將面臨考驗。
對于地方而言,經濟提升毋庸置疑很重要,但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環境影響,更需要放在首位。而選擇何種產業作為拉動稅收的馬車,如何布局和管理這些產業,也同樣是一門很深的學問。
一名雙港鎮的居民在接受本報采訪時就稱,如果“爆炸”傳聞再度發生,“我會繼續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