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晨
無錫市全立化工有限公司(下稱“全立化工廠”)前天發生火災后,昨天,該化工廠所在地無錫新區的環境監測部門對該廠附近進行了大氣和水質監測,并對河面浮油進行了集中收集,經檢測周邊水質未見異常,周邊大氣環境也未檢出有害有毒物質。
不過,《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昨日下午在當地調查時發現,該化工廠附近河道依然存在彩色浮油,且較分散。周邊村民紛紛表示,該廠一直有污染。
“離奇”火災
據記者了解,這場持續了約4個小時的火災與電焊操作有關。無錫新區宣傳部人員向記者透露,該化工廠工人當天在電焊過程中,焊渣掉落并引燃了周圍的可燃物。
一位目睹火災全過程的相關人士朱先生向記者透露,被引燃的化工原料被命名為“D3”。有消息稱,該化工原料是用于化妝品生產的原料硅油。
多位當地人士向記者表示,最先被點燃的是北面的工廠原料堆放區,隨后大火迅速躥到了南面的3層辦公樓及另一處廠區。記者看到,辦公樓的玻璃已全毀,而靠著工廠西側的頂棚也都被燒穿。現場依然可以看到幾十個黑乎乎的油桶凌亂地堆放在工廠內。
據權威部門的初步調查,火災燃燒面積約為800平方米。
值得注意的是,與該燃燒點相隔50米左右的塑料廠在此次火災中“毫發未損”,而距化工廠約300米的一座橋的橋頭卻被燒著了。
對此,當地數位村民向記者透露,該化工廠有一個污水排放口,工廠有時會在夜間排放污水。當天火災發生后,通過這個污水口火勢直接蔓延到了小河周邊、橋頭一側,此外小橋西面至少50米以上的墻壁被全部熏黑。記者昨天看到,被村民認定為“污水口”的地方,目前已被木板堵上。
但是,無錫新區宣傳部方面則表示,這個口是“消防廢水排出口”,并不是化工廠的污水口。
此外,盡管有現場目擊者稱,該化工廠發生火災時有爆炸聲,但無錫新區安監局則強調,這次事故應定義為“火災”而非爆炸。
污染隱患
2月24日中午12點左右,無錫新區環境監測部門的多位工作人員趕到了火災現場,對全立化工廠的幾個位置進行大氣和水質監測。
據無錫新區宣傳部稱,除了個別地區的水質,河內上下游水質都未見異常。現場火勢被撲滅后,當地環保部門委托了有資質的單位對河面浮油進行集中收集,且周邊大氣環境的連續檢測顯示,未檢出有害有毒物質。
不過根據記者昨日下午數個小時的觀察,整個河道依然存在彩色浮油,且較分散。住在河邊的一位女士說,因為周邊化工廠常“排污”,“我們根本不會用它洗衣服。”
而住在全立化工廠西面的一位村民,更是對化工廠的污染憂心忡忡。該村民的家離化工廠約400米,“去年這里有30多戶人家都曾與化工廠討論過搬遷問題,我們希望他們能遷走,但沒什么效果。”為了安撫村民,2010年1月時該化工廠曾給每戶人家送了一些禮品。
就在2月10日,江蘇省響水縣曾發生“化工廠爆炸傳言四起萬人半夜撤離”的事件。由此可見,一些防范措施不到位的化工廠對周邊居民造成的恐慌之深。
化工廠污染不僅影響居民生活,同時也使人們擔心水源的安全。
記者從無錫市地圖上看到,全立化工廠附近約5到6公里還分布著多家化工廠,最遠的工廠距離附近的蠡河大概不到10公里,而蠡河則通過京杭大運河直接與無錫的太湖連接。
“爆炸、火災可能是小概率事件,但化學品的安全作業管理卻應常抓不懈。”國金證券研究員劉波說。
以江蘇省鹽城市響水縣陳家港生態化工園區為例,其一側就緊鄰灌河河道,而灌河河水又直接匯入東海。響水縣內的一位漁業工作者向記者表示,當地的漁業可能已受化工污染,“以前有一種魚非常好吃,但現在味道變得很差,我們自己都不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