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郭靜:很具體的一些建議。
方亮:時間關系,我們這一時段的新媒體觀察就先到這里,也謝謝聽眾網友的參與和討論。
主持人郭靜:剛才聽了這些,您說說您對哪些比較感興趣,或者說印象很深?
羅志軍:我覺得第一個就是蘇北和蘇南的話題,過去這十年是蘇北發展最快的十年,也是江蘇南北差距縮小最快的一段時間,現在蘇北的經濟總量、財政收入和居民收入的增幅都超過了全省的平均水平,超過了蘇南,這個差距是在縮小之中,蘇北占全省經濟的總量不是降低而是在提升,這是一個重大轉折。但是蘇北和蘇南的差距仍然存在,比如宿遷和蘇州的差距那就不是一小點,需要繼續加大扶持力度。統籌區域協調發展,第一個是利用沿海開發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加大對沿海開發的支持力度。第二是原有的支持蘇北的政策不但要堅決執行,還要加大力度。第三是在鐵路、公路、航道等這些基礎設施建設上繼續加大力度,總的目標還是讓全省人民包括蘇南和蘇北都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
主持人郭靜:剛才講到蘇北讓我想到沿海開發的戰略,江蘇沿海開發戰略上升到國家戰略已經實施兩年了,現在江蘇一些沿海城市,我們發現他們不約而同地都選擇了重化工作為產業發展的重點,我們也聽到這樣一種觀點,說沿海大開發不能一味的提高環保門檻,要不然就沒法發展了,您如何看待沿海大開發當中面臨的這些難題,怎么樣才能把沿海開發和創新戰略很好的結合起來?
羅志軍:沿海開發對于江蘇充分發揮自己的地域優勢意義十分重大,這可能是我們東部地區未來若干年的增長機遇。是不是發展重化工是大家爭論的話題,我們認為在保護環境、經過嚴格審批的條件下,適度地發揮沿海港口的作用,發展一些大型的重化工業還是應該的,因為港口有很大的吞吐量,它也有這個容量,通過這個方式對內地是個輻射,對蘇北是個帶動,甚至對整個東隴海線都是一個帶動。但是不能搞小化工、小冶煉,重復過去的環境破壞、低水平建設。
至于有些同志認為門檻可以降低,其實不然。我們現在沿海開發中第一條就是環保優先,把環保的門檻立得更高。江蘇近4年關了5000多家小化工企業,其中蘇中蘇北也關了將近1500家。新設立的企業必須進開發區、過高門檻,原來設立的不符合環保要求的就逐漸淘汰,這樣我們的沿海環境在沿海開發中就不但沒有損害,而且會保護得更好。
主持人郭靜:先問羅書記一個問題,前面剛才提到是新興產業,現在新興產業的銷售收入已經占到江蘇整個工業的23%,這就是說,還有70%來自于其他工業領域,江蘇是制造業大省,傳統制造業在整個產業結構中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大力發展新興產業的同時,這些傳統制造業怎么辦呢?
羅志軍:這個題目也是我們現在正在破解的課題,我們現在實行了經濟結構調整“三大計劃”,就是新興產業倍增計劃、服務業提速計劃和傳統產業升級計劃。江蘇的傳統產業塊頭比較大,很多產業的總量在全國數一數二,完全淘汰不現實,也沒有必要,關鍵是把產業鏈和技術水平向上提升,增加競爭力和附加值,所以我們提出了要以先進技術推動優化升級,用信息化改造傳統產業,打造品牌,提高附加值。到2012年,我們計劃完成技改投入15000億元左右,全員生產勞動力每年提高11%以上,新培育江蘇名牌產品680個,中國的馳名商標100個以上。
主持人郭靜:真正變成江蘇創造。
羅志軍:這樣使我們過去大的傳統產業變成強的新興產業。
主持人郭靜:咱們趕快接進媒體同行的電話,首先接進這位是來自《法制晚報》的國內版執行主編黃杰。
《法制晚報》國內版執行主編黃杰:我想請問一下羅書記一個問題,就是今年年初有很多媒體都報道了我們江蘇省2010年在全國率先全面實現小康的消息,這個是讓大家都非常的驚訝,并且覺得江蘇發展的那么快,也吸引了大家的關注,但是大家對全面小康這一概念認識得不是特別清楚,我請教一下羅書記能不能從收入、教育、醫療衛生等這些民生角度解讀一下?
羅志軍:確實,這個題目江蘇最應該說一說,因為小康目標是小平同志1983年到江蘇考察的時候提出的,當時他總結了解決人民群眾吃、穿、用、住房、就業、教育等六個方面問題的經驗。我們現在看,仍然還是這些問題,是老百姓最關心最希望能夠解決的問題。
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我們江蘇按照中央“六個更加”、“一個惠及”的要求,2003年在全國比較早地制訂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四大類18項25條的指標體系,這個指標體系中既有經濟發展,也有生活質量,還有社會發展、政治文明和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目標。我們還根據省情,按照分類指導原則,對發展階段不同的蘇南、蘇中、蘇北三大區域分別提出了不同的時序進度要求。根據統計,到去年底,我省已經有24條實現了目標值,只有1條就是居民的文教娛樂服務支出占家庭消費支出的比重還沒達到。
主持人郭靜:我正想問哪條沒達到。
羅志軍:就是這一條。
主持人郭靜:這就是我們下面的目標。
羅志軍:我們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經達到2294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9118元,五年增加就業500多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加快發展,應該說江蘇是實現了自己省定的全面小康的指標。
但是我也補充一點,它還是一個平均數,還不能說大多數,比如有一些收入很高,或者某一項指標很高,掩蓋了其他方面的不足。所以我們現在按照中央要求,要向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邁進,當然對于蘇南來講,是要向第二個率先,就是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來探索前進了。
《財經》雜志主編助理蘇琦:我是財經的主編助理蘇琦,我想請問羅書記一個問題,就是您剛才講到了居民收入的問題,我們聽說從今年起江蘇將實施居民收入的七年倍增計劃,年均增長會達到10%,我們比較感興趣的就是這樣一個收入倍增的計劃,它對于GDP增長的影響,也就是說如何平衡民生財政和建設財政這兩者之間的關系?
羅志軍:題目問得很好,剛才我還特別想說到,去年我們江蘇城鄉恩格爾系數已經分別降到了36和38,城市到了36,農村38,按照聯合國的標準也是比較富裕的水平了。盡管這樣,我們做了大量的調查,剛才網友在開篇的時候也給我講了,群眾最期盼的還是增加收入,我們認為這個呼聲主要還是中低收入階層,非常希望在這個方面能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這也是我們的責任。所以我們在實現“兩個率先”過程中間,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的目標,我們經過測算,如果GDP增幅在10%左右的話,排除物價上漲的因素,即實際所得,可在六年左右時間實現城鎮居民收入倍增,八年左右時間實現農村居民收入倍增。通過加大對農村的支持和幫助力度、加大對中低收入者支持力度,完全有可能在七年時間達到城鄉居民收入的倍增。確定這個目標有壓力,但是必須使老百姓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最主要是大幅度縮小貧富間的差距,使中低收入群眾收入有明顯的增加。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