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8日電題:(新華社記者 安蓓)管道距離最長、輸氣壓力最高、管線口徑最大、鋼管強度最高……作為橫貫我國東西的能源國脈,西氣東輸工程不僅在“十一五”期間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著源源不斷的能源動力,更以其自主創新的豐碩成果為我國油氣管道工業的發展夯筑起堅實的基礎。
????中國石油西氣東輸工程技術及應用獲得201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的榮譽。
????會聚了40多家科研院所和近千名科技人員的智慧,容納了14項發明專利、34項實用新型專利和6項計算機軟件著作權……西氣東輸工程打破國外技術壟斷,解決了異常高壓特高產氣藏開發、大壁厚管道焊接、X70高鋼級管材技術條件確定、超薄層鹽穴建庫、復雜地質條件下大口徑管道穿越等5個方面的關鍵技術難題,建成了高壓、大口徑、高鋼級的長距離輸氣管道,使我國一舉跨入世界先進管道工程行列。
????“西氣東輸工程建設中形成的自主知識產權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建成了世界一流的管道工程,提高了我國管道工業的科技競爭力。”中國工程院院士邱中建說。
????——異常高壓特高產氣藏開發配套技術,為西氣東輸穩定供氣提供了保障。
????西氣東輸工程的主力氣源——克拉2氣田是我國首個異常高壓特高產大氣田,其產能建設是西氣東輸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面對氣田開發的一系列技術難題,科技人員通過創新應用應力敏感性儲層試井解釋及產能評價技術,采用開發新理念優化井網設計,采用大直徑油管及配套技術等,成功實現了少井特高產,平均單井產量可達每天300萬至350萬立方米,大幅度減少了井數,節約了投資,形成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山前高陡構造異常高壓特高產氣田開發配套技術,并為今后類似氣田的開發提供了寶貴經驗。2004年,克拉2氣田建成投產,為西氣東輸穩定供氣提供了保障。
????——大壁厚管道焊接和X70高鋼級管材技術條件確定,打破國外技術封鎖與壟斷,確保了工程的按期投產。
????西氣東輸工程上馬時,國際新建的天然氣管道輸送壓力多數在10兆帕以上,管材基本以X70鋼級管線鋼為主。而我國陸上天然氣管道輸送壓力最高為6.5兆帕,管線鋼最高等級為X65,當時國內的冶金、制管和管件等行業都不具備X70級鋼管的生產能力。
????挑戰造就機遇,面對國外技術封鎖,西氣東輸科研和工程技術人員自主創新了X70管線鋼焊接工藝及配套施工技術。在工程建設中,110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堪與國外同類產品媲美的PAW2000全位置自動焊機,施工中大顯身手,焊接管道1000公里,一次合格率超98%。配套研制的管端坡口整形機、氣動內對口器和管道內環縫自動焊機等施工裝備,實現了焊接配套裝備國產化。
????正如一位參與西氣東輸技術攻關專家所言,打造高水平的工程,想用金錢從國外買是買不到的。只有結合工程實際,走引進消化和自主創新并進的道路,才能在國際上挺直腰桿、顯示實力。
????憑借西氣東輸工程這個大舞臺,國內企業積極參與管材、制管、管件和施工機具的開發與研制。卷板、寬厚板、管件和涂料等紛紛達到批量生產,國產化程度不斷提高。
????此外,西氣東輸管道建設過程中,還突破了國產螺旋縫埋弧焊管不能用于重要高壓輸氣管線的禁區,形成了一系列高鋼級管線鋼專有技術。而后“乘勝追擊”研制出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X80鋼管,為西氣東輸二線大規模應用X80級鋼管提供了理論支持和技術保障。
????——復雜地質大口徑管道穿越技術,解決了超長距離、大埋深管道頂管和盾構穿越難題,使“氣龍”成功穿越長江黃河。
????被稱為“卡脖子”工程的河流穿越,是橫擋在建設者面前的一道難關。通過科技攻關和技術突破,西氣東輸工程建設人員長距離頂管穿越3580米的鄭州黃河段,實現了國內規模最大的沉井在復雜地質條件的下沉,水下大面積砼封底一次成功,并創造了一次性注入1900立方米水泥漿的國內最高紀錄?!肮芫€過江”是中國管道人幾十年的夢想。超水深管道盾構穿越長江三江口,層層突破黏土層、粉質細砂層、卵石層、鈣質粉砂巖及鈣質細砂巖,技術水準達到世界一流。
????——超薄鹽層鹽穴儲氣庫建庫技術,建成我國獨有的鹽穴儲氣庫。
????國外鹽穴儲氣庫鹽層厚度一般在500米以上,而西氣東輸工程江蘇金壇儲氣庫所在地區鹽層厚度不足200米。針對鹽層薄、厚度小、夾層多、含量低等地質特點,工程建設人員經過自主研究和創新,形成了適合我國多夾層超薄鹽巖特點的建庫系列技術和已有溶腔改造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科技創新如同騰飛的雙翼,將西氣東輸工程鍛造成世界一流的天然氣管道,也將我國管道科技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階段。
????在宏大工程和科技智慧的融合下,西氣東輸工程孕育出的自主創新豐碩果實不僅促進了我國管道設計、施工、運行和管理能力躋身世界先進之林,而且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提升行業整體競爭力、爭奪國際市場話語權和拉動新興產業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