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說,我國將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提高到11.4%,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16%和17%,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8%至10%。
為此,我國已經加快了能源結構的調整速度,在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的同時,今后每年還要新建兩座核電站,逐步降低火力發電的比重。
作為石油進口大國和尚在襁褓中的汽車大國,發展新能源汽車是中國擺脫石油依賴和汽車產業實現彎道超車的最佳路徑?!笆濉逼陂g,我國將形成50萬輛純電動、充電式混合動力等新能源汽車產能。未來3年,中央財政將支付100億元新能源汽車研發費用以及200億元新能源汽車推廣運用資金。汽車各主管部門在有關新產能、新合資等項目的審批環節中,都不約而同增加了新能源的權重。各地方政府也制定了積極的新能源汽車購買補貼政策。
發展新能源汽車,政府的決心很大,炙手可熱;車企的態度迥然有別,左顧右盼;消費者則依然處于懵懂狀態,感覺只是一個傳說?!疤觐^挑子一頭熱”,改變這一窘迫,既要克服傳統消費的強大慣性,更要跨越民眾對新能源汽車的信任鴻溝。
懷疑和否定是人類自我保護的天性。5年前,美國索尼電影電視公司制作了一部名為《誰殺死了電動汽車》的電影,主角是通用汽車在1996年推出的EV1電動車。影片調查了汽車制造商、立法者、工程師、消費者,從動機到證據一一進行分析,最終得出了電動車的腹死胎中原來是一場謀殺,因為它威脅到了石油巨頭們的利益。
去年年初,工信部一位副部級領導在北京大學光華新年論壇上演講說:“電動車的電池大概都是100伏到600伏電壓,萬一車掉到水里,怎么保證幾百伏的電壓不把人電死?”一位車企老總也曾擔憂地對筆者說,他是學電子工程的,他學到的“專業知識”是驅動汽車的電流可以讓電線變得通紅,散熱問題如何解決?幾天前,筆者參加了一期央視《對手》節目的錄制,經濟學者質問我:“電動出租車跑10公里就要充電了,去一趟機場要打好幾次車,你說劃算嗎?”
對于這些懷疑和否定,筆者感到瞠目結舌。包括眾多官員、學者、車企老總和普通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現狀毫無了解?!皩W識淵博者”用十幾年、幾十年前的基本科學知識評頭論足;“經驗主義者”拿手機電池和家用電器的不足來推理電動汽車的技術缺陷;“盲動追隨者”兩耳充斥了電動汽車的種種危險,從忐忑變得驚恐。
推廣新能源汽車必須克服信息的嚴重不對稱。政府更要盡快出臺嚴格的新能源汽車準入機制,普及新能源知識。在此基礎上,要指定權威部門公開進行電池擠壓、穿刺、燃燒測試,并對新能源整車公開進行碰撞、耐久性試驗,然后向大眾提供通俗、嚴謹的論證說明。
如此,方能以正視聽,讓消費者打消使用新能源汽車的種種顧慮。這比增加購車補貼更為緊迫。
(編輯:SN004)